我市教育舊貌換新顏——回望六十年 彈指一揮間
“在解放初期,一個村里很少初中生,能讀完小學的都不錯了。當時一個鄉鎮一般才一所小學,學校的校舍設施非常簡陋。”年近80的黃向泉老人談起教育的發展很是激動,然后大手一揮,動情地說:“60年后的今天,這些都一去不復返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發展教育的重大舉措,河源的教育發展已經走入了快車道,河源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
教育體系初步建成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市近幾年來教育發展勁頭足:全面實現了“普九”,目前有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45萬人;高中階段也得到快速推進,到今年,我市高中毛入學率達到75%;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每年有70%普通高中畢業生可以進入到高等學校深造;學習型社會正在逐步形成,在崗、進修、函授、自學考試、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考試的人越來越多,終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高中職業教育得到大力發展,每年有2萬多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特殊教育、學前教育得到長足進步,雙殘兒童入學率達到94%以上,幼兒入園率達到50%。從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幼兒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體系,基本滿足了人民群眾接受教育的需求。
黨委政府重視教育
我市從1988年建市以來,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把“科教興市”作為一種戰略決策,動員社會各界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作貢獻。建市20年來,我市的教育從解決中小學“一無二有”(無危房有課桌有課室)開始到1996年全市實現了普九。普九后,我市又進行了一系列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為內容的校舍建設工程,組織了大規模的老區、山區學校改造,中小學布局調整和改造薄弱學校工程。現在我市教育已經進入了高水平、高質量、鞏固義務教育階段成果階段。
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在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義務教育的目標。此后,我市先后改建、擴建一批高中,新建了工業技術學校、東江中學、紫金四中等一批高中階段的學校及一些中等技術學校,啟動了河職院第三期建設。現在無論步入哪所學校,到處都可看到寬敞的教學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校園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教師隊伍隱定
“以前,人們稱老師為臭老九,教師長期處在受歧視、受壓抑之中,教師地位低、收入少。所以以前轉行的老師特別多。教師真正成為有尊嚴、為人所羨慕的職業還是在近幾年的事情。”一姓張的退休老師感嘆說:“這都是我市重視教育的結果。”
發展教育需要穩定的教師隊伍。我市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想方設法增加教師工資,使教師工資水平與當地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持平,這些工資按月從銀行拔到個人帳戶,使教師工資有了保障。現在,我市尊師重教、尊重知識人才的氛圍越來越濃。目前,全市有3萬5千多名教師,教師職業感日益強烈。教師敬業愛崗,教書育人,默默地為河源教育發展作出貢獻,河源的教學質量也因此得到不斷提高,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斷得到深化,新課程改革得到有力推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
憧憬未來,市教育局一負責人喜上眉梢:“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建起了漂亮的教學樓,多數已實現多媒體教學。不出幾年,我市所有的學校都將擁有計算機并接通互聯網。到時我市的教育又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
本報記者 謝雨望 通訊員 張東輝
如今,寬敞明亮的教學樓代替了昔日的低矮的磚瓦校舍。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