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林寨發現一舊時商鋪寶號 曾與海外僑胞經營布料
閱讀提示
近日,和平林寨興井村的陳嫂在收拾老屋時,偶然發現一塊舊時商鋪的招牌:逢源棧各省雜貨蘇杭布疋商店。當地人說,從某種意義來講,這是林寨人與海外華僑首次合作經營布店的見證,這也是一塊見證林寨商貿發展歷史的信物。
被發現的逢源棧各省雜貨蘇杭布疋商店招牌。
【和平學子回鄉造織布機】
舊時,市面較好的綾羅綢緞大都出自蘇州杭州,那些經營絲綢的布店通常稱為蘇杭布莊。成品布是一疋一疋銷售,所以絲綢布料店也叫布疋商鋪。在以前,和平山區人民基本上是自己種棉紡紗,織成布再裁制衣服。當時還沒有縫紉機,縫制衣服大都由手工制作。
民國初年(1912至1915年), 在廣州農工學院讀書的陳錦鈞畢業回鄉后,決心要改變這一落后狀況。他決定從改造老式家庭紡紗、織布機械入手,根據所學知識,繪制圖樣,聘請工匠按圖制作,先后制造出30多臺新式織布機,在林寨開辦“創林”織染廠,這是林寨地區首家新式織布機裝備起來的織染廠。“創林”織染廠生產的各式花布,纖維拉力強,花色鮮艷,深受消費者歡迎。
【“逢源棧”的創辦與發展】
一時間林寨紡織品聲名遠揚,前來購布者絡繹不絕,連江西老表也紛紛前來購買,產品供不應求。
林寨明星村旅居新加坡的華僑陳桂源返家探親時,與陳錦鈞談及他在新加坡經營蘇杭絲綢的情況,建議陳錦鈞引進蘇杭布疋與本地產品聯營經銷。兩人一拍即合,合辦起了蘇杭絲綢生意,以后又采購各地特產,購置了縫紉機機用于制衣。生意進一步做大了。1915年,兩人商議將店名定為:逢源棧各省雜貨蘇杭布疋商店,意思是逢上陳桂源這么好的倡議,成就一件經營大業。這是林寨地區最早與僑民合營的一間超市式商鋪。
據當地96歲高齡的陳華昌老人說,當年逢源棧設在林寨老橋頭顯眼之地,店鋪分雜貨、布疋兩檔,布檔兩側的壁柜分上下兩格,一疋疋兩尺多碼三尺多碼的布料并排展在那里,就像那書店的書格,任由客商挑選;架前是一長方柜臺,是量布專用之物,柜臺盡頭放置一臺勝家腳踏縫紉機,由兩人輪流上班縫制衣服。雜貨檔這邊,各地名牌特產,一應俱全。
抗戰時期,由于陸路閉塞,河道暢通,林寨已成為大后方,是粵、贛邊陲物流中心,商賈販運戰時貨品多在老隆與林寨港口轉運。一水帶百業,逢源棧的生意更加興隆。
【關心交通建設捐資修橋】
陳錦鈞和陳桂源合伙在家鄉致力于興辦鄉村地方工業的同時,也關心交通事業的發展。林寨河橋是林寨交通要道,始建于清康熙五年,曾先后兩次重修,因受泥沙淤積,河床日高,到民國期間橋高不及一米,洪水常漫橋而過,影響了交通,必須再次重修將橋升高。陳錦鈞以逢源棧寶號的名義捐款并倡議修建。在逢源棧的帶動下,林寨富紳陳修甫捐資白銀2700多元。當地人用所籌得的善款在原橋墩上加高加固,橋面重新翻新。大橋重修后結構更為牢固,造型美觀,成為當時林寨的一大景觀。
后來逢源棧隨著陳桂源年事漸高和林寨商貿集鎮的發展而停辦,1955年陳錦鈞因病逝世,經營長達40年的逢源棧各省雜貨蘇杭布疋商店的招牌也隨后束之高閣,直至最近才被發現。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