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鄉創業發展特色養殖 義合青年鵪鶉窩里覓“金蛋”
【核心提示】
在繆海波的帶動下,當地許多村民也紛紛搞起鵪鶉養殖。現在,鵪鶉養殖在義合鎮逐漸紅火,養殖規模已達16萬只。
繆海波查看自己的鵪鶉養殖場。
近幾年,我市不少在珠三角地區務工的農村青年返回家鄉創業,東源縣義合鎮南浩村的繆海波就是其中一個。和大多返鄉青年一樣,繆海波把養殖業作為自己在家鄉創業的首選。然而,眼光獨到的繆海波并沒有走傳統養殖的老路,而是瞄準市場,走特色養殖道路——養鵪鶉,抱“金蛋”。
隨著鵪鶉養殖效益漸顯,在繆海波的帶動下,當地許多村民也紛紛搞起鵪鶉養殖。現在,鵪鶉養殖在義合鎮逐漸紅火,養殖規模已達16萬只。
■河源適合發展種養業
回家鄉創業以前,繆海波在深圳從事貿易行業,年收入有30多萬元。2008年,他選擇離開深圳回到河源創業。一開始,繆海波選擇了發展特色養殖——養水魚。去年5月,中央七臺《每日農經》的一期節目又勾起了他養鵪鶉的興趣。那期節目介紹了江西豐城一個專業鵪鶉養殖戶。“鵪鶉能下蛋,它的糞便又能喂魚,能產生雙重經濟效益。”繆海波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于是去江西找節目中的養殖戶學習,又對珠三角和河源本地的市場進行了詳細調查。隨后,他在自己的魚塘旁建起了一間房子,養了1.5萬只鵪鶉。
養殖場位于義合鎮南浩村的一個小山溝里,四周青山環抱,樹木蔥郁。“整個鎮上都沒有工業,這里的山泉水也又清又亮,是鵪鶉養殖的理想環境。”繆海波說,在自然的環境下,沒有污染,養殖場的鵪鶉蛋都是“綠色產品”。
養殖場附近就是魚塘,有60多畝,還有40多畝在建。“鵪鶉糞便都用來喂了魚,一萬只鵪鶉每天的糞便能喂15畝魚。”
■特色養殖前景廣闊
記者前去采訪的當天,3000只鵪鶉苗剛搬進了繆海波新建的養殖房。這是他這個月進的7萬只鵪鶉苗中的一批。按照他的計劃,這個月,他的養殖規模將從1.5萬只擴大到8.5萬只。而在他的帶動下,到今年年底,義合鎮的鵪鶉養殖規模將擴大到30萬只。
僅半年時間,就把養殖規模擴大了5倍多,是什么帶給了繆海波這樣的信心?對此,繆海波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養1萬只鵪鶉,每天產蛋約200斤,市價為每斤5.1元,每天收入就有1000多元,扣除約800元的成本,每天能為養殖戶帶來200元左右的收入。“只需要半年,我們就能收回成本。”繆海波說,這還僅僅是鵪鶉蛋的收入,鵪鶉糞便帶來的經濟效益尚沒估算。
但是,擴大養殖規模必然要面對市場銷售的問題。對此,繆海波作了詳細的市場調查,認為珠三角的市場容量不少于100萬只,鵪鶉養殖的前景廣闊。據了解,目前義合鎮生產的鵪鶉蛋主要供應河源地區,每日約400斤,并少量銷往深圳、廣州、香港等地。而繆海波新購買的7萬只鵪鶉苗,它們的產蛋將主要是用來供應珠三角地區,采用分銷的辦法進入珠三角的超市、酒樓等,形成品牌。
“送出去的鵪鶉蛋,我們都會貼上標簽,留下生產地址和聯系電話,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繆海波說,雖然還沒有自己的鵪鶉蛋品牌,但是,“標簽”就是產品的身份證,這會讓顧客放心。
■農村適合養鵪鶉
繆海波剛養鵪鶉時,鎮上的一些人不理解,說:“養鳥怎么養啊,要一個一個來喂,又麻煩,也難養活,怎么能賺錢?”但鵪鶉養殖獲得好效益后,很多人也動了養鵪鶉的念頭。今年2月,4家養殖戶到他的養殖場進行學習,并訂下了6萬只鵪鶉苗。
繆海波與養殖戶簽訂了合同,無償給他們提供技術培訓,主動上門服務,并實行統一供苗、收購和銷售。繆海波說,與傳統養殖相比,特色養殖更適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以鵪鶉為例,養1萬只鵪鶉僅占地約80平方米,只需要1個勞動力,而且它的回報快,因此十分契合農村的實際。
一位前來訂購2萬只鵪鶉苗的村民說,以前養雞、養豬,要“看天吃飯”,很難賺到錢,但鵪鶉養殖是特色養殖,屬于當地的新項目,市場前景廣闊,既可以帶動大家致富,也能為農村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一條新的路子。
本報記者 羅軍 蔣安春 文/圖
相關線索見河源民生論壇: 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12781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