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借勢”“河源文化熱” 欲建文化藝術城
2010年,第23屆“世客會”將在我市召開,這一喜事猶如一味催化劑,加速了我市對客家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宣傳,加快了城市各硬件設施的規劃建設。同樣,我市的文化產業受這一利好影響,也煥發出勃勃生機,不但文化界人士動作頻頻,一些企業家也紛紛將目光投放到了文化市場。
從去年年末開始,市政協委員馬超環就在市內外奔波,收集書畫、奇石、美玉,聯絡商家和市內外文化界人士。這些舉動,都緣于他心中的一個大企劃:在寶源新區的雍雅豪苑內建一座“河源文化藝術城”。
馬超環說,河源不斷升溫的“文化熱”,讓他對河源文化產業的前景十分樂觀,他愿意為此“押寶”。
馬超環企劃中的“河源文化藝術城”已初具規模
實施意義:打造可視名片有好處
馬超環認為,在我市建設一處以自己的文化傳播和文化產品交流為主的“文化城”,有三個方面的利好:
一是對開發河源文化產品,打造可視名片有好處。他說,我市可供開發的文化產品很多,如連平的花燈、和平的木雕和泥雞、東源的黃蠟石和恐龍蛋化石、龍川的竹刻和古跡模型等,這些文化產品如果系統地開發出來,一定會受到廣大群眾和游客的歡迎。但是現在民間已有的一些文化產品不成規模和系列,一部分產品面很窄,產品單一,附加值很低,需要政府引導和參與群眾共同開發。“文化城”就如推動劑,可以促進這些產品的開發。
二是能充分發揮民間力量,整合現有的資源。他認為,我市歷史悠久,許多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在民間流傳,能工巧匠眾多,現在散落在各處的畫廊、蠟石店、古玩店、客家工藝品店也不少,這些店雖不乏好的文化產品,但顧客選擇的空間小,小店四處分散,形成不了河源的文化產品“大戲”。而有了“文化城”,市場形成了規模,民間的這些資源就會得到很好的整合。
三是可吸引外資,確保文化產業的長線發展。他說,“文化城”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大市場,人們在其中能陶冶性情、修身養性,還能“淘”到自己喜歡的文化產品。建立文化城要有政府的引導,在合適的地方“搭臺”或“借臺”,而現在一些企業正在考慮轉型,有了政府的支持,就會有許多企業參與進來。“城”建起來后,依靠市場的力量逐漸形成規模,讓群眾自己唱戲,使民間的文化產品逐步改進和完善,經受市場的檢驗。
提案背景:投資文化是因勢而利導
除了市政協委員、河源市大新房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身份外,馬超環還有一個身份——河源東寶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這個身份陪伴了他10多年,但是去年年末,他毅然停止了東寶制衣廠的生產,將投資的目光轉向了河源的文化產業。
馬超環祖籍河源,以制衣起家。1998年他就在河源建了廠房,2001年,他在東莞的所有制衣廠也都搬遷到了河源。在制衣行業,馬超環有卓越的信譽和豐富的人脈。那么,放棄這個“一生的事業”去投資一個新領域,他的信心源于什么?
“借勢!”馬超環說,信心來源于河源不斷升溫的“文化熱”,這就是當前的“勢”,而且他相信,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旦噴薄,河源人民有了文化自信,這股“文化熱”就不會降溫,只會越燒越旺。因勢而利導,他希望借這個“勢”,推動河源文化產業和旅游經濟的互相拉動。
投資文化,馬超環還有另一個考慮。他說,在農村,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既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勞動力的外流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把勞動力留在本地,這需要一個有前途的產業來吸引他們。他認為文化產業就是一個突破口,可以變“文化”為商品,而且傳統文化多珍藏在民間,屬于“農民身邊的產業”。因此,今年兩會期間,馬超環和其他兩位港澳委員共同提交了《發揮民間力量,打造文化品牌,建立河源文化商品城》的提案。
部門聲音:開發河源特色的工藝品
“河源需要自己的文化交流中心,更需要支撐市場的本土文化品牌。”市文廣新局局長蔣武生在接受采訪時認為,要使“文化城”真正發揮聚集與龍頭效應,就亟需開發和豐富有著“河源”烙印的旅游文化工藝品。
蔣武生說,在文化旅游市場上,我市一直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游客除了買一些土特產,能帶走的留作紀念的文化旅游產品較少。他認為,黃蠟石、字畫、古玩、木雕竹刻等工藝品、傳統土特產、恐龍文化產品這六個系列可供開發的潛力大。但目前一些系列雖然已進入市場,卻沒有形成規模,或缺乏交流、購買的平臺,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引導,也需要社會力量的積極投入。
據了解,目前市文化部門正在積極引導、推動我市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比如正在探索將連平花燈變為花燈工藝品的方法,和平泥雞也正在進行工藝改良。此外,蔣武生透露,以河源龍“元元”及其五兄妹為主要形象的“恐龍夢幻世界”系列產品有望在明年面世,它們或將成為我市第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工藝品。
蔣武生認為,開發具有河源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其方向是“小”和“精”,能讓游客帶得走;同時,這些產品既要具有濃郁的河源本土特色,也要有文化創新的理念。
其實,在我市建立一個文化產品交流市場的建議曾被很多人提起。市收藏家協會會長蔣鴻就希望能在我市建設“收藏一條街”,為我市收藏愛好者提供一個相對固定的展示交易場所。現在,這條“街”有望移居“文化城”。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