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重續“非遺”根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活態存在和傳承,多散于民間,主要依賴口傳身授的方式得以延續,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成為重中之重。但是,認定傳承人只是我市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的第一步。市文廣新局副調研員張冠初說:“接下來,要建立講習所和‘非遺’項目的傳承培訓基地,爭取政府對傳承人的財政支持。”
建立講習所是為傳承人提供一個“授藝”的平臺,打破以前家族式或單一的傳承模式,避免人亡藝息,同時,也將擴大“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更有意義的是,傳承人能夠在“帶徒弟”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創新,使自己的技藝與時俱進,探尋出一條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之路。
而對“非遺”項目的市場和文化根基的培育,就需要從青少年抓起,從家庭、學校等基礎教育開始。2008年,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到紫金調研花朝戲時也曾指出:“花朝戲是個小劇種,要注重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年輕的傳承人。”
據介紹,我市的一些優秀“非遺”項目已經開始走進校園,在社會上進行普及。從2005年起,紫金花朝戲劇團在紫金縣二小、縣職業中學開設花朝戲培訓班,并從2007年開始在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花朝戲藝術講座;鄉土教材——《紫金縣花朝戲藝術普及》已進入校園;和平縣的“龍舞”、“獅舞”、“腰鼓舞”、“碟子舞”、“秧歌舞”、“采茶舞”和一些民樂演奏已進入該縣部分中小學和幼兒園;2007年,和平縣開始恢復失傳已久的少兒民間藝術“凳板龍”……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在今年4月的一份調研報告《留住客家記憶》中建議,我市可創建一批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形成廣泛的民間藝術群眾基礎,還可選擇有條件的學校、企業和文化事業單位建設一批“非遺”傳承基地。
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謝海航認為,“非遺”項目要更好地保護傳承,獲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須探索對其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使“非遺”項目走進“市場”,成為產業,形成文化特色品牌。
《留住客家記憶》的調研報告建議,我市的“非遺”項目要走“以保護傳承促進開發,以開發實現更好保護傳承”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即要做大一批“非遺”展示活動項目,使之成為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連平忠信花燈節;要培育一批“非遺”旅游景區,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旅游區塊,如可在萬綠湖景區和我市各地的溫泉、古村落等地開展民族民間文化商演、展覽等活動;要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價值,重點抓好和平竹木雕藝術、陽明仿古造紙、連平客家娘酒釀制、和平泥雞泥鴨、康禾貢茶、老隆牛筋糕等一批民間工藝技藝產業基地的建設,并通過實施文化經濟政策,扶持民間藝術特別是手工藝生產企業走向市場。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