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黨員至今能熟背《老三篇》稱“老三篇”精神不過時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我們的同志都要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相關心。” 6月29日,剛走進紫金縣柏埔鎮敬老院,記者就聽到一陣陣激昂的郎誦聲。院里熟識的老人介紹說,這是閑不住的“老主任”在教大家背語錄歌。
老人口中的“老主任”就是今年76歲的龔招娣阿婆,黨齡有42年。
入黨那一刻,銘記在心間
說起龔阿婆的身世,在當時算得上根正苗紅。小時候家里窮,為了度日,7歲時她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直到解放后才脫離苦海,19歲那年媒人牽線結婚。雖然書讀得不多,但她嗓子好,記憶力也好,唱山歌有一手。同一首山歌,別人需要聽五六遍才會唱,而聰慧的她最多聽三遍就可以原滋原味地唱出來。
她唱山歌是出了名的,整個大魯村都知道她,熟悉她,信服她。1966年柏埔鎮大魯管理區改選時,人氣頗高的她被村民一致推選為村里的“婦女公”(柏埔當地土話,即村婦女主任)。同年11月20日,大魯管理區黨支部搞了一次火線入黨儀式,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雖然已過去了40多年,但入黨的那一刻,她仍然記憶猶新。她說,現在想起來心還怦怦直跳,激動不已。
那一年,她28歲。就這樣,她一直堅持在婦女主任的崗位上,直到1986年離職。
“老主任”“女郎中”
別看龔阿婆個子并不很高,但年輕時開展工作中一點也不比男同志差。當時她的工作主要是催交公糧,以后又搞計劃生育。在任期間,她對鎮委、鎮政府布置的工作從不拖拖拉拉,工作總是走在全鎮各村的前列。當時整個大魯管理區有2000多人,面積比較大,從村頭走到村尾有兩三堂路(一堂路相當于現在的5公里遠)。由于路程遠,來去一趟不容易,每次她就自帶衣服,自費吃住在農民家中,不辦完事絕不收兵,往往在一個小組一住就是三四天。
大魯管理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民有個頭痛發燒的,不能及村趕到鎮醫院里去治療,往往耽誤病情。當地赤腳醫生又比較少,身為黨員的她主動請纓頂上去,又干起了義務的“赤腳醫生”。她的婆家是當地有名的中醫世家,開明的家公破了傳男不傳女的祖傳家規,把全部的中醫知識傳授給了她。好學的她進步也快,不久就成了當地有名的“女郎中”。
時年42歲的格塘村村民龔雪梅由于受熱引發了“生黃膽”(當地土話,即急性肝炎),被龔阿婆用家公傳的診斷療法,用白莫樹莖煲了幾次湯治好了。從那以后,龔雪梅再也沒有復發過“生黃膽”。現在龔雪梅70多歲了還經常上山摘些野果子賣,每次趕集見了龔招娣還念叨“老主任”的好。
“老三篇”精神不過時
從舊社會走過來的龔招娣,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龔阿婆平時好學,記憶力好,即使現在雖然是七十多歲的老人,除了會背誦一些風靡一時的文革語錄歌,“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她還可以一字不差地背出來。說著,當著全院老人的面,龔阿婆隨口背誦了《紀念白求恩》一段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老三篇”給了老人一生很深的影響。2007年8月龔阿婆被政府安置住了敬老院,帶頭在院里開荒種地。如今正值盛夏時節,敬老院的門前、后山菜地里,瓜果飄香,青菜郁郁蔥蔥。院里的老人說,這就是“老主任”帶著大家“愚公移山”干出來的。老人說,現在雖然改革開放了,“老三篇”精神不過時。
本報記者 張濤
相關閱讀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