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風情足文化正飄香
核心提示
第23 屆世客會即將于明年在我市舉行,而早在申客成功之初,我市就提出要辦一屆 “最好的世客會”!這個擲地有聲的承諾,既飽含著河源客家人的熱情,也凸顯了我們在文化上的自信。這種自信,源于我市是一個有著2000 多年歷史的純客家地區,文化積淀深厚,全市的文化事業也正顯現出勃勃生機: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文藝創作日益繁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建國60 年來,我市的文化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客家古邑”的牌子越來越響亮,河源的文化事業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
現狀: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9 月18 日,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藝術團團長陳耀南一早就趕到了位于市老干部活動中心的辦公室。這幾天,他正在忙于籌備一臺慶祝建國60 周年的文藝晚會。“最近都忙得脫不開身,要籌備晚會,還有一些社團的節目要準備。”他笑著說。
其實,記者最近在采訪時也遭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煩惱:聯系了好幾位我市文藝界的資深人士,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卻告訴記者: “最近忙!”對此,陳耀南說,這固然是因為國慶將至,慶祝活動多,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近幾年大家搞文藝的熱情高了,“平時都喜歡排排節目,趁著節假日,都得拿出來顯顯身手。”
“以我們這個團為例,每年平均要演出五六十場,到社區,到學校,都很受歡迎。”陳耀南說,現在市區各個社區、居委會都活躍有文藝隊伍,而且到了晚上,各個廣場上就聚集了一群群跳健身舞、打木蘭拳的人。“在以前可不是這樣,娛樂生活比較單調,大家就是唱唱山歌,聽聽山歌劇。”
“國標舞、健身舞在上世紀80 年代初才開始在河源出現,那時跳舞的人很少。”市體育舞蹈協會的朱佩玲老師說,社交舞蹈剛出現時,大家都只敢到舞廳去跳,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群眾性的跳舞熱潮就開始出現了。“現在跳舞已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她說。
而在各縣區,除了舞獅、八音、客家山歌等民間文藝仍然活躍,各個縣區都有了為數眾多的“農家書屋”,這就極大地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到2015 年,我市農家書屋的數量將達到1405 個,屆時每個行政村(社區)都將建有一個農家書屋。”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根脈:60年堅持打“客家牌”
在陳耀南正排演的節目中,有兩個節目是山歌劇。他說:“我們的每次演出,最受歡迎的還是山歌劇,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大家都喜聞樂見。”
陳耀南曾經是河源縣山歌劇團的第一批學員,也是該劇團的老團長。這個劇團是1964 年成立的,是源城區山歌劇團的前身。他說,建國初期,河源縣并沒有山歌劇團,只有上級部門分配下來的一個名為 “樂陽春”的粵劇團。但是,粵劇在河源并不受歡迎,“每次演出,只有寥寥幾十人去看。
與粵劇不同的是,即使在建國初期的艱苦條件下,客家山歌和山歌劇卻大有市場。陳耀南說:“當時,每個公社大隊都有一個業余文藝宣傳隊,全縣有幾百只隊伍,表演的大多是客家山歌劇。”而河源縣山歌劇團成立后,每年要演出150 場以上,足跡遍布周邊縣區,深受歡迎, “有時七天的票,一天就賣完了。”
河源縣山歌劇團的發展,始終堅持以本土客家文化為基礎。“河源本土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客家文化這個根。”市歌舞團、源城區山歌劇團團長歐陽山說,無論是建國初期,還是在文化娛樂多元化的今天,“客家文化”始終是河源本土文化創作、發展的源泉。近年來,我市著力打好“客家古邑”這張文化牌,河源的客家文化影響力日深,也帶動了文藝事業的繁榮。“自2003 年以來,我們團每年要演出100 多場。”他說,讓劇團名聲大噪的,正是“客家文化” 這塊牌子。
發展:文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
與建國初期相比,現在,“文化” 在全市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以旅游為例,我市的著名景點蘇家圍、南園古村、龍川佗城等都因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大受游客好評。原《詩刊》主編葉延濱近日在游覽我市后就深有感觸地認為,“文化”和“生態”已成為我市發展的兩大優勢。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挖掘、弘揚我市的客家文化,全市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因此步入了快車道。今年市委、市政府承諾的十件實事之一——市恐龍博物館已于上月封頂,明年6 月將完工并投入使用;客家文化公園、恐龍文化公園、市圖書館、市電影院等一攬子的文化基礎設施已在籌建;此外,我市正積極準備申報“河源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8 個具有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客家第一”的工作正方興未艾,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正全面鋪開……
市文廣新局局長蔣武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感慨,我市的文化事業已經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一個發展時期。而明年,第23 屆世客會將在我市舉辦,借著世客會這陣“春風”,全市的文化發展將迎來又一個百花齊放、繁花似錦的春天。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