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成經濟發展主引擎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昨天,市委五屆七次全會開幕。市委書記陳建華通報了今年以來我市各項工作的開展情況。
據通報,我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市高新區共引進項目128個,投資總額399 億元,已投產項目85 個。今年1-11月,市高新區增資擴產項目20多個,增資額7億多元;工業總產值、稅收、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8%、17%、9%。我市還先后兩次獲得省財政競爭性扶持資金,市高新區已成為推動河源經濟加快發展的主引擎和接納河源本地勞動力轉移的主平臺。
陳建華說,市高新區堅持發展成果惠民,輻射帶動不斷增強。出臺的“千村脫困”政策,引導全市貧困村籌資在市高新區內建廠房出租,已累計分紅4029 萬元;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被征地農民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目前,市高新區內就業人數7.5 萬人,其中本地勞動力占70%。今年預計新增用工2萬人左右。
此次會議為期2 天。昨天,參會人員還分成兩個組交叉察看了河源電廠、城南污水處理廠、海川科技公司、河源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國家通訊產品質檢中心、龍記金屬制品公司、東江商貿物流城、東江教育城、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等地。
陳建華、劉小華、陳志干等幾套班子領導出席會議并一同察看了市直有關項目。
■ 相關鏈接2009年主要民生工作通報
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
12 月22 日,市區金溝灣小學正式開工建設。預計明年9 月1 日建成后將開設48 個教學班,可容納2200多學生就讀。
今年,我市進一步貫徹落實 “后發河源,教育先發”的發展戰略,通過優化教育教學資源,大力推進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2%,“ 三殘”兒童少年入學率為96.66%,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60.1%。與此同時,我市還啟動了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建設,全市共有61 所中小學校通過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達標驗收。初步理順了市區教育管理體制,本年度已將原市教育局直屬管理的2 所民辦中小學、20 所民辦幼兒園和17 所校外非學歷培訓機構正式移交源城區管理。
在高中階段教育方面,河源理工學校首期工程建設全面完成。東江教育城初具規模,已建成學校 5 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75.1%。 2009 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含技工)在校生35287人。
“雙創”工作扎實有序開展
12 月18 日,我市創衛工作通過省級考核鑒定,創模工作正有序推進,目前已基本完成26 項創模考核指標,2007-2008年26 項創模考核指標A、B、C類資料的整編和審核工作也已基本完成,2009 年度創模數據資料和編制創模工作報告、多媒體匯報片、技術報告和特色報告等正在收集整理。明年上半年將接受國家考核驗收。
據悉,在創衛迎接省級考核鑒定中,我市推行黨政領導、市、區聯動,部門協作,全民參與,31 名市領導和31 名源城區領導、15 個市直領導和市直單位分別掛鉤到29 個社區、居(村)委會包干落實創衛責任。通過網格化管理,形成了人人參與創衛、人人為創衛作貢獻的良好局面。
在創模工作中,9 月3-4 日,專門邀請了省創模專家組到我市指導創模工作,促進了我市創模工作的開展。當前正加快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污水管網建設以及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步伐。
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今年,市人民醫院新院、市婦幼保健院新院相繼建成投入使用。12 月28 日,全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也全面啟動,五項新醫改措施將給群眾帶來諸多實惠。一年來,我市在人才隊伍建設、農村衛生發展、醫療機構建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據悉,今年我市繼續對22 所鄉鎮衛生院實施了標準化建設。全市1251 個行政村均設置了衛生站,落實了省的村醫補貼政策。市中醫院新院預計明年底前投入使用。全市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 95%,住院補償封頂線為5萬元。
我市從2006 年起對全市衛生線高學歷、高職稱人才以及鄉鎮衛生院本科以上學歷人員給予政府津貼。全市衛生系統高級職稱人才由2004 年的95 人增長到目前的 350 人,研究生學歷實現零的突破,本科學歷增長到754人。
精心布局市區農貿市場
今天,永安農貿市場正式開業。這是我市今年新建的4 個農貿市場之一,永福、永豐、永發農貿市場工程也正全面推進。永福市場將于2010 年6 月交付使用;永豐市場土地置換方案市政府已經批準;永發市場的建設用地有望在近期得到解決。
據悉,為確實解決老百姓關心的農貿市場問題,市政府對市區農貿市場進行了重新布局。市區規劃設置農貿市場74 個,其中近3 年新建9 個,遠期建設47 個;規劃設置農產品批發市場1 個;近 3 年升級改造現有18 個農貿市場。今年除啟動新建4 個農貿市場外,還改造了中心、朱門亭、衛星、公園、興源、新江、永和等7 個農貿市場。目前,衛星、公園、永和3 個市場已完成交付使用;興源、新江等農貿市場改造工程也將于2010年春節前后動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