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開始收獲環境“紅利”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前日,《中國經濟周刊》以《廣東河源保護香港水源地開始收獲環境“ 紅利”》為題,報道了我市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文章稱:如今的后發河源,一切都在改變,但依然沒變的是河源的“水源之城”。
文中指出,萬綠湖是700 萬香港人的生命之水,也是惠州、東莞、深圳、廣州的重要水源地,每年為東江輸入水源60 億立方米。尤其是在枯水季節,這湖水是保障東江下游4000 多萬居民飲水安全的關鍵。2003 年,在萬綠湖發現了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桃花水母。如今7 年已過,河源的工業總產值從100 多億元增長到700 多億元,也增長了7 倍,但萬綠湖的水還是國家I 類水,桃花水母發現的數量還越來越多。
但是,河源人不得不承認的是,“水中大熊貓”一度是束縛河源發展的“包袱”,這個廣東的后發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占全省1/3。 “不發展沒有出路,靠農業、對口幫扶與轉移支付也是不行的,必須走工業化的道路。但另一方面,河源是廣東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如果因為發展工業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就是一條絕路!笔虚L劉小華認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走不通的。
文章稱,相比珠三角,河源無疑是屬于廣東最窮的一極,而河源的生態地位又決定這里不能走珠三角“最富”地區走過的發展道路。為了保護萬綠湖上游集雨區的生態,4 年來,河源先后拒絕了 300 多個投資總額達400 多億元的有污染的工業項目的“誘惑”。如果按投入產出1:3 折算,4 年來共將近千億元的工業產值拒之門外。但騰出的環境容量,使河源在更高層次上發展“四新”產業。目前,河源市高新區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和以模具為主的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正在培育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預計到2016 年,河源市將形成2000 億元左右的“四新”產業產能和若干產業集群,打造3~5 家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企業“航母”。
更多信息詳見河源民生論壇: 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49448&extra=page%3D1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