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風情“爬”上高噴觀賞臺
整個浮雕最高處4.8 米,總面積約250 平方米。
近日,市區沿江路高噴觀賞臺下搭起架子,一些工人在臺下的墻體上涂了厚厚一層紅泥,引起不少市民的好奇。記者昨日獲悉,為迎接世客會,我市計劃在該墻體上建造一面藝術浮雕壁畫,向游客展現河源的客家民俗民風。該項目6 月1日正式啟動,計劃9月底完工。
集中展現客家風情
沿江路的高噴觀賞臺,是觀賞高噴的最佳地點,每天晚上都會吸引大量游人逗留。但是,面向新豐江水道的墻體一直沒有藝術雕刻,讓不少市民和游客感到遺憾。事實上,在觀賞臺建設之初,市規劃部門就對該墻體的藝術加工進行了一些設想,但墻體上該雕刻什么才能集中展現我市的城市形象,一直未有定論。
去年3 月,市長劉小華在有關調研活動中提出,可以用浮雕壁畫的形式,通過創意設計,展現河源地區富有特色的客家風土人情,反映客家人歷史的源遠流長,形成一個城市浮雕壁畫文化景觀點。
為此,市委宣傳部組織省內外多名藝術家對浮雕的內容進行設計。經評定,河源籍藝術家、深圳美協主席駱文冠創作的《客家古邑風華》最終奪標。
寬52米的藝術畫卷
《客家古邑風華》浮雕安置在高噴觀賞臺的護墻上,它的上方是觀景平臺,下方是親水步道長廊,面向新豐江水道。整個浮雕以東西兩邊臺階為界,全長約52 米,呈倒梯形,最高處4.8 米,總面積約 250平方米。
整個浮雕以描繪客家真實生活為主題,選擇河源最具特色的民間風俗情節作為題材,如婚嫁、舞龍舞獅、磨豆腐、編織、榨茶油、曬柿餅、采板栗、采茶等,并將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活動,用客家地區人們熟悉的生活環境(大榕樹下、房前屋后、田野上、山坡地、河岸邊等),用浪漫的的藝術手法,將這些不同時空、情節獨立的生活畫面統一在作品上,形成一幅多層次、多場景的客家民俗風情畫。據了解,浮雕共展現了17 種生活情節,各種活動人物113人。
計劃國慶前完工
昨日,記者在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工人們已經在弧形的墻面上涂抹了一層紅泥,正在制作浮雕的泥稿。據該項目有關負責人馬少亮介紹,泥稿完成后,將在現場進行原模制作,“我們要打兩次模,一次是在泥稿的基礎上打一個石膏模,再利用石膏模制作玻璃鋼模,然后在場外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進行石料制作和雕刻!瘪R少亮說,項目選材是花崗巖麻石,這種石材是廣州五羊雕塑的用材,堅固耐看,整個浮雕雕刻的厚度為7 至30 公分,將采用整體拼接的方式安裝,預計會使用200多塊花崗巖。
此外,鑒于特殊的環境和墻體的弧形,觀眾只能在長廊的有限距離內欣賞作品,所以,浮雕不做大塊面的鋪設,以避免產生視覺壓抑和瞎子摸象的感覺,而采取輕松、線條流暢、疏朗有致的布局設置,讓觀眾從每個視角上都能欣賞作品的精彩刻畫。
據了解,整個制作預計需4 個月,9 月初則開始進行現場浮雕安裝,爭取在國慶前完工!皣鴳c是旅游高峰,我們希望更多來河源旅游的人能看到這個作品,并向即將召開的世客會獻禮!瘪R少亮說。本報記者 蔣安春 張安定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