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建議我市為客家釀豆腐和客家鹽焗雞申報“非遺”
釀豆腐是深受大家喜愛的一道客家美食。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7 月5 日,網友“揭愛南”在公仆信箱中發文,建議我市借舉辦第23 屆世客會的契機,把“客家釀豆腐”和 “客家鹽焗雞”申報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記者昨日從市文化部門了解到,這兩個項目傳承譜系不清,在申報“非遺”項目上有困難。
是客家文化的“DNA”
“揭愛南”認為,“客家釀豆腐” 和“客家鹽焗雞”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有三個理由:首先,它們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傳說其制作工藝至少有幾百年歷史,且世代相傳,經久不衰;其次,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兩樣美食扎根于河源本土,是河源客家歷史文化的 “DNA”(即遺傳微粒),在海內外客家地區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再次,它們也面臨消失的危險。“揭愛南” 指出,社會變革導致目前河源沒有粗粒鹽出售,只好用粉鹽制作“鹽焗雞”,導致質量下降;而且,由于缺乏制作人才,“客家釀豆腐”不但質量差,而且把原來的“三角形”變成了現在的“四方形”,產品不倫不類,原產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漸漸消失;此外,它們都缺乏制作標準和保護措施,經營者經常把“油炸雞”作為“鹽焗雞”出售,使消費者逐漸失去了興趣。
“揭愛南”認為,“客家釀豆腐” 和“客家鹽焗雞”如果能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其產品就能更好地受到法律保護,免受“山寨版”的沖擊;而且,有了國家級的“非遺”品牌,就能吸引更多游客來河源觀光旅游;此外,可把這兩個“非遺”品牌,采用現代化手段做大做強,使產品走出河源,走向世界。
傳承譜系不清
“揭愛南”認為,這兩樣美食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是具有可行性的,因為根據國務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作的具體評審標準》第三條,“扎根于相關社區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可申報評審。“客家釀豆腐”和“客家鹽焗雞” 符合此條評審標準。“揭愛南”說, “銀川斗雞”、“陜西秧歌”、“富春茶制作技藝”,都能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客家釀豆腐”和“客家鹽焗雞”,不論歷史年限還是影響力等方面,應不會差于這些項目。
市委書記陳建華在回復中則認為:“作為本地區的非遺是完全可以的。”
但是,記者昨日從市文廣新局了解到,“客家釀豆腐”和“客家鹽焗雞”即使要申報成市級“非遺”項目,也尚存在困難。該局副調研員張冠初說,申報“非遺”項目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項目有傳承人,且傳承譜系明晰。“傳承譜系是記錄項目的產生、傳承脈絡的可靠資料,省級‘非遺’項目要求其傳承年限是100 年或以上,市級是60 至80 年。”張冠初說,目前,該局還沒有收集到這兩個項目的具有較長歷史、傳承脈絡清晰的譜系。
據了解,我市已公布了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6 項,其中,客家娘酒、龍川牛筋糕、紫金竹殼茶、康禾貢茶的制作工藝都名列其中,它們都是具有河源本土特色的產品。張冠初希望有人能提供出“客家釀豆腐”和“客家鹽焗雞”的傳承譜系,為將它們申報成 “非遺”項目掃清障礙。
更多信息詳見河源民生論壇: 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53028&highlight=%B6%B9%B8%AF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