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教育強市 建設文化河源
昨天下午,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在《國際歌》中閉幕。本報記者 胡青松 攝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 實習生 梁珍女)昨日,市委召開五屆八次全會,動員部署我市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建設文化河源工作。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河源市第五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決議》,要求加快構建高質量的公共教育體系,迅速掀起我市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全會指出,創建教育強市是構建和諧河源的客觀要求,是實現率先崛起的必由之路,是踐行“三政三民”的重要體現。我市發展教育事業具有基礎好、政策好、氛圍好三大有利因素。要緊緊抓住中央和省市先后出臺一系列加快教育發展政策的有利時機,通過創建教育強市這個重要抓手,加快構建高質量的公共教育體系,為河源率先崛起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全會認為,建設文化河源,是進一步提升河源文化地位、增強我市競爭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群眾幸福感的客觀要求。“兩地” 文化的挖掘弘揚,開創了我市文化建設的新局面,要牢牢把握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難得機遇,加快建設文化河源,推動文化崛起,增強文化軟實力。
市委書記陳建華在作總結講話時強調,要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科教文衛體事業的發展,這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和踐行“三反”理念的具體體現。陳建華說,一個地區如果教育落后,隨之而來的是一切都將落后,包括文化和經濟都將落后。因此,我們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歷史的責任感,瞄準先進地區教育文化水平,迎頭趕上,造福子孫后代。全市各級各單位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強力推進“雙轉移”、“雙到”工作,全面完成全年各項任務;要全力推進各項重點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明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規劃開好頭、起好步,為河源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社會基礎。
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小華就如何加強教育文化工作做了部署。他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要著重解決好資金、學校布局、教學質量和創建教育強市可能產生的其他新問題,著重解決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文化資源保護和挖掘及文化產業的培育壯大等四大問題,確保全面完成創建教育強市和文化河源建設任務。
全力推進工業生產 劉小華部署后4個月的經濟社會工作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 實習生 梁珍女)昨日,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小華在市委五屆八次全會上對今年后4 個多月的經濟社會工作進行了部署,要求后4 個多月要全力以赴推進工業生產,確保依期實現全年預期目標。
據悉,今年上半年,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1%。劉小華強調,要以 “ 抓落實、打硬仗、出戰果”的要求,全力做好今年后4 個多月經濟社會各項工作,重點要做好十個方面工作,即全力以赴推進工業生產,千方百計加快項目建設,善用優勢推進資源開發,鞏固成果加強生態環保建設,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水平,育管結合確保財稅增收,緊鑼密鼓籌備辦好“世客會”,乘勢而上做好“ 三創”工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扎實推進社會民生事業。
全會報告摘要
●鼓勵扶持民辦教育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和扶持民辦教育發展,依法保障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有同等權利。推進中職教育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定向培養。
●造就一批名師名校
加大高素質教師、校長的培養和引進力度,造就一批“名教師、名校長”;加快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和骨干職業技術學校,鞏固普高成果。
●建教育強市列入考核
實行問責制,將創建教育強市工作列入黨政主要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借助今年世客會這一重要平臺,組織開展一系列學術研討活動,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創新、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推動佗城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建設若干特色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
●加快文化設施建設
抓緊推進客家文化公園、恐龍文化公園、市圖書館等規劃建設,完善和提升文化場館功能,建設和完善縣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加強鄉鎮(街道)基層文化設施建設。
●加大文化人才培養
實施“十百千”文化人才培養工程,扶持和培養一大批鄉土文化人才,制定出臺文化專業人才引進辦法,探索實行黨政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文化專業技術人才交流和掛職鍛煉制度,推進文化人才合理流動。
●后5個月工作部署
一、加快重大項目建設;二、確保“ 三創”一舉成功;三、加大“三農”和“雙到”工作力度;四、加快世客會籌備;五、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謝素德 整理)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