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組合拳”徹底“大變臉” 東源縣三年時間讓普高教育華麗轉身
東源東江中學一隅。本報記者 張濤 攝
最近,一位資深教育記者在考察了東源東江中學后感慨地說: “真是大手筆、大氣魄呀!在這里,看到了山區教育振興的希望。”
8 月21 日,記者在東江中學采訪中看到,一幢幢高標準建設的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和宿舍樓拔地而起,在夏日艷陽的映照下,顯得美麗而又壯觀,其他配套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之中。
大投入帶來強動力
一直以來,東源縣非常重視教育,歷屆政府對發展教育公益事業非常重視,但苦于底子薄,環境差,使當地普通高中教育一度處于落后境地。教育要發展,投入當先行。事實證明,普高教育要優先發展,大投入則是強勁動力。2007 年,東源縣在普高教育投入方面頻頻出手,取得了明顯變化。
2008 年,東源縣投資2.8 個億(不含征地費用)興建占地25 萬平方米,辦學規模6000 至8000 人的東江中學,并決定從當年起,縣級財政連續4 年每年安排2000 萬專項建設資金并納入財政預算。與此同時,東源縣又投入2000 多萬元改善靈通職校的校園建設和教學設施設備的添置。2009 年,又高薪向全國招聘東江中學校長。
有了雄厚的資金做后盾,東源縣普高教育的基礎設施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體會最深的莫過于東江中學校長潘剛明。在 2009 年東源縣面向全國招聘校長時,他來到了河源。當時校區除了幾棟教學樓外,連一個綠化帶都沒有,而如今,校園里綠樹成蔭,綠化帶成片,而這僅僅是一年的時間。
“外聘教師、教師考錄、教師獎勵等專項資金和配套資金,黨委政府是有求必應。為東源普高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東源縣教育局分管普高推進工作的副局長張曼感觸頗深。
“芝麻”小的事也是大事
在普高教育投入上,東源縣可謂是大手筆,然而在一些“小事”上也舍得花氣力,群眾滿意,黨委、政府的形象上升,這一現象令人欣慰。
2007 年,東源縣委書記成偉明在學校調研時,了解到一些高中階段的貧困學生中午為了省錢不吃飯的情況,對此十分重視,要求財政、教育等部門要想辦法解決貧困生吃飯問題。與此同時, 2007 年起,東源縣幾套班子領導成員實行一對一扶貧高中階段的貧困學生,資助貧困高中生直至完成高中階段學業。今年8 月,成偉明幫扶的貧困生廖碧瑩以高分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錄取。
2009 年,東源縣又出臺了《東源縣普通高中扶貧助學實施辦法》,對家庭貧困高中生給予每年500 元的生活補助,補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給予保障。2009 年,全縣有1091 名高中在校生享受生活資助。
“一校一特”滿園春
在談到推進普高教育發展時,東源縣縣長藍岸說,在創新普高教育發展理念的道路上,東源借鑒了梅州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實現借力發展、借梯登高。
從目前記者看到的情況而言,東源教育借梅州先進經驗,實施大投入、大整合等一系列打造人民群眾滿意的一流教育的“組合拳”,將使該縣教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跨越式發展。目前該縣整合教育資源,撤并農村高中,在縣城形成東江中學、東源中學、高級中學和靈通職校并駕齊驅的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新規格,實現高中進城目標,集中現有資源辦好縣城高中,提供優質高中學位滿足普高需要。
一校一特色,是東源縣在這次推進高中教育中的一大亮點。東江中學與廣州大學建立戰略合作聯盟關系,并正式冠名為“廣州大學附屬東江中學”,借助廣州大學的辦學資源優勢提速東江中學發展;東源中學提出爭創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提高辦學實力;將東源高級中學體藝特色高中辦優辦強,在鄉鎮中學建立體藝生源基地;靈通職校積極推行“校校聯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讀”、 “訂單培養”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依托產業加快職業教育發展。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袁宏林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