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發現一座造型奇特的明初古墓 距今已有600余年
墓呈正葫蘆形,塑有樓閣式碑框和三重八卦,較為獨特。
8 月29 日中午,陽光炙熱,紫金縣水墩鎮水口村的一個小山坡上,幾個人圍在一座古墓前拍照、討論。這座古墓,是紫金縣文化部門近日新發現的,據考證,距今已有600余年。
紫金縣文化部門人員稱,這座古墓的造型很獨特,在該縣尚是首次發現,極具歷史文化等多重研究價值。
其造型尚屬首次發現
古墓所在的山坡是一片草地,地形開闊。山坡下,有村民的田舍;山坡上,則是一片松林,顯得十分靜謐。
“在風水學上,這種地形屬于 ‘葵花向日’!弊辖鹂h文化館副館長黃海棠說,“風水”一說雖然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同時也能為今人提供很多信息,而能占有這種好風水的墓主一族,在當時應頗具名望。
記者看到,整個墓地呈正葫蘆形。墳堂是半月形,堂后有三對墩,其中兩對墩在外的兩側都有模糊的、疑似祥獸的圖案。墩后就是階降(俗稱“豬羊擔”),是祭奠時放置祭品的地方,階降的立面上雕刻著一個大香爐。比較獨特的是,階降后有一座樓閣式的碑框,墓碑就深藏在碑框內。
“碑框呈樓閣式,在紫金并不多見!秉S海棠說,更獨特的是,碑后的龜背處(即墓丘)塑有三重八卦和一個圓墩,墓邊則有七個孔, “既有樓閣式的碑框,又有八卦圖式和七星孔的古墓,我還是第一次看見。”
紫金縣博物館館長曾志清也表示,該縣已發現10 幾座明墓,但這種造型的尚屬首次發現。
此外,這個古墓的建材也較罕見!罢麄古墓沒有一塊磚石,都是用泥沙、石灰、黃糖、糯米的混合土建成!秉S海棠說,這種混合土十分堅固,能久歷風霜而不毀。
無字墓碑透露建墓年代
記者看到,深藏在碑框內的墓碑沒有任何文字圖飾。一般來說,墓碑是判斷墓主身份和建墓年代的重要依據。那么,這塊無字的墓碑又能告訴我們什么呢?
“無字墓碑是有時代特征的,它恰恰是考證古墓年代的重要依據!痹厩逭f,這種無字墓碑在明初時較為常見。紫金縣置縣較晚,到明隆慶三年(1569 年)才置永安縣。因此明初時,當地流寇為患,賊眾們喜歡把一些大戶人家的墓地挖開,憑這些人家的先人骸骨進行敲詐。所以,很多擔心被敲詐的家族,在建墓時就立下了不會透露墓主信息的無字墓碑。
另一個重要依據是,這并不是一座荒廢的古墓,每年,其后人都會前來掃墓祭奠。“很巧合的是,這座古墓是我四世祖的!秉S海棠說。
說起這個“巧合”,黃海棠自己都很驚訝。今年8 月20 日,他到水口村來收集民間散落的古籍,無意中聽聞當地有這樣一座古墓,又從當地人口中得知,這座古墓是黃氏祖先——四世祖國清公的。
“回來后,我翻看了很多古籍,才在民國八年(1919 年)的一本黃氏后人收集的手抄本中找到墓主人的信息。”黃海棠說,這本古籍中有《四世祖國清公嘗薄序》,其中記載“四世祖(諱)國清公考妣,由中正遷建水口,閱五百余年矣。”由此推斷,古墓的建造年代距今已有 600多年。
據了解,黃國清的骸骨是被其后人——八世祖從中壩鎮中正村遷建至水口村。黃海棠初步統計,在紫金縣,黃國清的后人已有2 萬多人。所以,每年,這座墓地都會有很多人來祭拜,香火不斷。
古墓有多重研究價值
“這座古墓的建筑風格很獨特,對我們研究古代的墓葬習俗和當地的民風民俗很有幫助!秉S海棠說,此外,古墓對研究明初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化、人口遷移都很有價值,需要進一步考察研究。
據了解,紫金縣文物普查隊已經對該墓地進行了資料補錄。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