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發現巨龍類恐龍化石
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博物館工程師王濤介紹化石情況。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記者昨日從市博物館獲悉,中科院專家 17 日在整理該館庫存時,證實其中兩塊恐龍化石為蜥腳類恐龍中的巨龍類頸椎化石。這是華南地區首次發現巨龍類恐龍化石。
巨龍體長約18米
昨日,記者在市博物館看到,這兩塊恐龍骨骼化石呈乳白色,長約65 厘米,寬約50 厘米,已被拼接成一個整體,顯出了大型獸類的脊椎骨形狀。“經仔細考證,它是蜥腳類恐龍中的巨龍類頸椎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董枝明教授說,從脊椎骨的大小推斷,這頭巨龍的體長約17 至18米,體重達20至30噸。
9 月17 日,董枝明在整理館藏恐龍化石時發現了這兩塊巨龍類脊椎骨化石。云南省祿豐縣恐龍博物館工程師王濤認為,它們應是脊椎與背脊相連的那一塊。
“它很可能是巨龍類恐龍的一個新品種。”董枝明說,這塊脊椎骨化石并不是很完整,缺失了脊椎一側的小部分。此外,由于目前僅發現脊椎骨化石,所以還不能完全斷定它是否是巨龍類的新品種。
據了解,我國目前發現的蜥腳類巨龍分別有“黃河巨龍”、“華北巨龍”和“東北巨龍”。而巨龍類化石,在華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
約7千萬年前形成
市博物館館長黃東說,兩塊化石是2004 年出土的,當時就推斷可能是大型蜥腳類動物骨骼化石,但一直沒有權威人士進行過考證。
據黃東介紹,化石是2004 年2 月10 日在市高新區一工地上發現的。當日下午4 時,市博物館接到一位黃姓市民打來電話,稱其在位于市高新區科技二路與興業大道交界的一土方爆破工地上,發現疑似恐龍骨骼化石的物體。
被疑為化石的是一塊約80 厘米寬、100厘米長的土塊,從土塊中可清晰地看到類似骨骼的白色化石。黃東從骨骼化石的形狀、紋理及跟過去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比較,初步判斷該物體是一恐龍脊椎的部分化石。
“可以推斷,它比我市早前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年代更久遠,約在7000萬年前。”黃東說。
已發現恐龍種類5種
黃東說,經現場考察,發現現場的巖層上下皆為紅砂層,中間層厚約1 至3 米,摻雜著大量貝殼類化石和鵝卵石,估計是一條古河流沖積形成的漩渦狀堆層。在此處發現恐龍化石,表明整個河源盆地 100 多平方公里內都有可能出土恐龍骨骼化石。
而此次巨龍類脊椎化石的發現,也使我市已發現的恐龍種類增至5 種,分別為竊蛋龍類、甲龍類、暴龍類、巨龍類、獸腳類。 “這說明,在白堊紀,河源地區的氣候非常適合恐龍生活,有種類非常豐富的恐龍在這里棲息。” 董枝明說。
網友報料詳見河源民生論壇: 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58541&extra=page%3D1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