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污水處理廠惠及約10萬人濕地公園日產飲用水3萬噸
渾濁刺鼻的污水,經過一系列處理后,竟成了可以直接飲用的涓涓清流(見右圖)。12 月27 日,記者來到市區城南污水處理廠時,聽到水聲隆隆,通過污水管網匯集至此的生產生活污水正在這里進行處理。
據了解,正在運轉的是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自2008年運行以來,平均日處理水量達2.3 萬噸。廠內二級生化處理后出水在人工濕地公園的“魔法”作用下,每天能 “產”出3萬噸飲用水——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據了解,該廠自2008 年10 月投入運行以來,處理老城區以南的白田區、高埔崗區、高新區及埔前鎮的生活污水,服務人口約10 萬人,為我市污染減排、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及高新區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城南污水處理廠,廠長李迪武特別介紹了配套的人工濕地公園。他告訴記者,污水在進入人工濕地公園之前,要經過粗格柵,然后會經過細格柵和旋流沉砂池,通過過濾、沉淀等物理方式,去除污水中的固體雜物。之后污水進入氧化溝,到二沉池。在二沉池內,微生物會和污泥、污水中的細微雜質下沉到池底并被送到污泥泵站,一部分返回到污水進水口作為活性污泥,另一部分被脫水壓縮成泥餅,而二沉池中沒有沉入底部的水在專業上被稱為“上清液”。
2009 年7 月,處理廠的配套工程——占地3 萬平方米的人工濕地公園調試通水后,“上清液”又多了一道由美人蕉等“伺候”的待遇。由細到粗,濕地公園鋪有3 層、高達三四米的砂石,上層種植了美人蕉、再力花、香根草、花葉蘆荻和風車草5 種水生植物。這些植物和水體適合厭氧、缺氧、好氧三大類微生物的生存并建立生態系統微生物群落,同時還能發揮吸附作用。水滲透到砂石底部后,再由管道搜集,到達排水口,這里的水透亮純凈,無色無味,水質已經超過國家地表Ⅲ類水標準。出水直接排入東江水系,作為東江生態補水,不僅改善了東江流域內的河道水質,也保護并補充了飲用水源,是我市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本報記者 謝素德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