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現雛形按規劃將實現“一座城市一座公園”
核心提示
在河源,開啟“公園城市”夢想的關鍵之匙,始于2008 年市委書記陳建華撰寫的《公園城市構想》一文。自此,“公園城市”之夢開始在山水明秀的河源落子布局,并于城市建設的版圖中日漸鮮活。
去年12月,第22次市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河源市公園城市專項規劃》(草案)。昨日開幕的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又對該規劃進行了審議。“公園城市”已不再是單純的夢想,而將成為未來河源打造“宜居宜創業宜旅游休閑”城市的關鍵一環。
記錄、還原、展示河源“公園城市”之夢從緣起到實踐的過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公園城市總體布局圖
啟航:一座城市一座公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詩人陶淵明在《飲酒》一詩中描述自己隱居山林的生活,曾被無數人所向往。 1600 多年后的今天,隨著城市擴張加劇,人與自然隔閡日深,人們對“居于自然” 有了更大心理需求。
2008 年,市委書記陳建華在《公園城市構想》一文中,浪漫地把這種心理渴求轉化為河源的“公園城市”之夢:“一座城市一座公園,城中有園、園中建城,城在園中、人在景中。”
這個構想,讓河源人民心向往之,魂牽不已。
山清水秀的河源,有打造公園城市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陳建華將其概括為:“人、文、龍、山、水、林、泉”七脈俱備,“金、木、水、火、土”五行皆全。
那么,公園城市要怎么建?《公園城市構想》一文指出,應遵循“理念先行、合理規劃、組合資源、健康功能、持之以恒”二十字方針,提出“理念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靈魂;規劃是公園城市建設的綱領;資源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內涵;功能是公園城市建設的根本;恒心是公園城市建設的關鍵”。這為河源的“公園城市”戰略指明了方向標。
序曲:東埔河整治拉開序幕
始于2008 年的東埔河整治工程,可以看作是“公園城市”建設走的第一步棋。根據“公園城市”的目標定位,人們應該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感覺身處花園中,處處有綠色。但2008 年前,蜿蜒于新市區的東埔河不但不美,反而因“臟、亂、差”成為城市的一道丑陋傷疤。
打造“公園城市”,東埔河的治理迫在眉睫。市長劉小華親自掛帥,開始對東埔河進行“截污水、清河道、除垃圾、引活水、蓋局部”。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治理,昔日的“黑龍江”開始美麗嬗變,漸漸恢復了 “河水清且漣漪,兩岸楊柳依依”的美貌。
事實上,有一些變化是悄然卻又明顯的。在東埔河整治時期,河源已經開始為“公園城市”的夢想著墨渲彩,啟動了一系列相關建設。要一一陳述它們是繁雜而冗長的,但僅簡單羅列一下,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決心與魄力:
2008 年12 月,我市舉辦客家文化公園建筑設計競賽,邀請6 家單位(聯合體)對客家文化公園一期主要建筑進行設計。“客家文化公園怎么建?”——這一度成為市民討論的熱點。
2009 年11 月,中山大道景觀綠化工程啟動。該工程的標本意義在于:這是我市第一條公園式的景觀道路,為我市今后的道路綠化提供了新范本。
2009年12月,“市樹市花評選”活動開始,一場關于市樹市花的大討論席卷全城,市民對城市綠化的關注度高漲。其時,粵贛高速公路城北出入口景觀綠化工程也開始動工,城市的“門戶”開始大變臉。
……這一系列的動作,讓市民們驚喜地發現,不經意間身邊的綠地越來越多,環境越變越舒適,城市越來越美。
建設:“公園城市”初現雛形
如果說上述工作開展時,市民對“公園城市”建設還沒有十分直觀的感受,那么,2010 年夏初啟動的筆架山公園改造和梧桐山公園新建工程,則讓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公園城市”已經在我們身邊漸變鮮活。
“東梧桐西筆架”是打造“公園城市” 的兩個重要布點,也使“郊野公園”正式進入河源的城市建設版圖。據統計,改造后,筆架山公園每天迎來游客超過1 萬人,較之前增加了30%;梧桐山公園每日游客也有1500 多人。市民真切地感受到,在“公園城市”建設中,自己才是真正的受惠者。
除了筆架山等大型骨架公園,2010 年10 月,我市又啟動了茶山公園、火車站廣場等15 個小游園的建設,讓市民出行能“500 米見園”;而在第23 屆世客會召開前夕,市文化廣場體育休閑新區竣工,我市首個體育公園正式投入使用;此外,東江西濱江公園也完成了景觀建設。
隨著“公園城市”戰略的逐步推進,一批立足自然,著眼生態,結合人文、地理、歷史等建設出來的公園精品、小游園和街頭綠地、綠道,讓“公園城市”之構想在河源初現雛形。我們發現,“出門見綠,步行不遠就有公園”不再是夢想;“路從花影過,人自柳蔭來”,可以成為生活的常態。
未來:30個大型公園構建“骨架”
打造“公園城市”,河源還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會更值得期待。昨日開幕的市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對《河源市公園城市專項規劃》(草案)進行了審議。
按照該規劃,河源的“公園城市”將按照“一環、二軸、多點、網絡化”布局:
“一環”指市區周邊的山體、林地、田野構成的環城生態綠地。
“二軸”指東江、新豐江濱江岸線組成的以景觀、休閑、旅游、生態為主的城市景觀軸線和生物通道。
“多點”指鑲嵌于城市中的30 個大型骨架公園。
“網絡化”指以河流、綠化帶道路防護林網、城市綠道網等“綠色廊道”為脈絡,以休閑公園、花園、小游園為節點的網絡化綠地。
這個美好的藍圖,將為河源的“公園城市”夢想開啟新的篇章。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河源就是一個大公園,我們將生活在“不出城廓而有山水之情趣,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雅致”的美好家園中。
故事:筆架山的艱難“回家”路
“公園城市”的建設,既充滿建設者們恢弘浪漫的構思,也有著鮮為人知的艱辛一面。或許,從下面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中的不易和決心。
“人民公園人民建,建好公園為人民,把筆架山收回來,就是回到了人民的懷抱。”當我市成功收回筆架山的經營權時,市委書記陳建華感慨地說:“筆架山終于回家了!”
但是,筆架山的“回家”之路,異常艱辛。
此前,由于歷史原因,筆架山的經營權和管理權一直在私人手中。但該公園配套設施差,市民對其改造的呼聲早就不斷升高。面對這一情況,2007 年,市委書記陳建華就提出了收回其經營權的提議。
2010 年初,談判開始。只是,筆架山原是私人手中的一塊“寶地”,對方“挾寶”要價,開出了3000 多萬元的“天價”。
怎么辦?
在談判最艱苦的幾個關鍵時刻,市委書記陳建華和市長劉小華親自組織、部署、研究相關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對方同意以600 萬元的價格交回筆架山的經營權。而就在正式舉行收回簽字儀式前,陳建華書記還約見了對方負責人。最終,這項工作得以圓滿完成。
筆架山“回家”了!陳建華高興地說:“但留方寸地,留予子孫耕。筆架山的回歸,必將造福河源人民。”
書記答疑:“公園城市”離我們還有多遠?
“河源投入巨資建公園城市,值不值?”“如何保證公園城市戰略能一步步實現?”“河源離公園城市還有多遠?”……對于“公園城市”,市民心向往之,但也有很多疑問。對此,去年9 月筆架山公園和梧桐山公園開園之際,市委書記陳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市民關心的這些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
問:筆架山公園投入過千萬元,梧桐山公園投入3000 萬元,有沒有考慮“回報”問題,投入這么大,是不是虧了?
陳建華:人民公園人民建,建好公園為人民。我們建設公園和改造公園,就是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既然是公共服務,它就具有公益性,當然不是虧了。我們來算一筆賬,比如投入1000 萬元來建設公園,如果每天來的人越多,那么我們攤在每個人身上的公共投入就越少,這說明公共服務水平就越高了。更關鍵的是,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也大大提高了。
問:打造公園城市,每一個公園都要花上一筆錢,河源的財力能夠支撐起這項宏大的惠民工程嗎?
陳建華: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為東江生態名城建設開好頭起好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現在的錢不夠,那么就先規劃起來,等有錢了再動工,建設公園城市就是要一個一個地建,持之以恒、堅定不移,公園城市就是這么慢慢積累起來的。
問:公園城市令人向往,但要如何保障公園城市理念和規劃的延續性呢?
陳建華:我們要爭取讓這一規劃通過人大的審議,然后確定下來,這樣,即使有人要改,也要通過人大同意,那是不太容易的。這樣來保障這一理念和規劃的延續性。
問:希望河源的公園城市早日大功告成,不知要多久?
陳建華:我想起碼要8 到10 年吧,因為有些公園征地就要兩年,比如客家文化公園,征地用了4 個多億,國際上很多公園的建設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我們這個時間算是快的了。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