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管網及泵站大顯神通 水下“地鐵”日輸送3.5 萬噸生活污水
如今,新市區每日產生的3.5 萬噸生活污水,正通過兩條長300 米、直徑1 米的管道跨過新豐江,然后輸送到市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此工程即是市區生活污水跨新豐江管道收集工程,它被大家生動稱為“污龍過江”,新市區的生活污水“乘坐”著這一水下“地鐵”進入市污水處理廠,使得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從原來約69% 一躍至90%以上。
據悉,由于新豐江水位每天都在變化,工程隊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為確保管道順利過江,工程隊事先在江底挖好溝槽,之后在水面上完成管道的焊接工作,并讓兩條管道同時一次性下沉。環保局副調研員羅思華介紹說,為確保過江管道不影響新豐江航道安全,兩條管道采用了兩根壓力管平行過江的技術,深埋在新豐江水下,最深處達9 米,最淺處也達到5 米,設計使用年限為50 年。管道兩根管平時一用一備,確保污水暢通過江。
新市區生活污水要順利過江,當然也離不開配套工程泵站的建設。泵站就相當于這條水下 “地鐵”的發動機,沒有它“污龍” 是過不了江的。泵站位于市區珠河大橋下河源文化廣場地段,采用德國ABS 全自動進口水泵,用6 臺90 千瓦大型進口水泵提升壓力泵送污水過江,日過水量高達 16 萬噸,可滿足城市20 年的發展。目前,泵站實際裝機4 臺,規模為12 萬噸,另外兩臺已經預留了空間位置。
據了解,整個工程從開工到建成雖然只有短短的5 個月時間,但卻給了市委、市政府進行高起點規劃的契機,也成為我市創模工程的一大亮點。羅思華表示:“泵站目前每天24 小時運轉正常,管理到位,工程為河源經濟發展及房地產開發、居民城市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報記者 謝素德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