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場與綠化爭“地盤” 專家建議讓停車場也有一片綠
核心提示:
隨著近幾年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長,市區停車位緊張的問題日益凸顯,為緩解這個矛盾,一些停車場在“擴張”侵占綠地,引來爭議,也由此引發了市民對“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停車’ 和‘綠化’這兩個城市功能之間關系”的思考。
某小區內的嵌草式停車場,綠化功能已不明顯。
“停車場”三招占綠地
記者調查發現,“停車場與綠地爭地”現象多出現在居民小區內,其“手段”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激烈地“爭奪”。3 月初,老城麗江豪庭小區的物業將小區內一塊約200 平方米的綠化用地鏟除,鋪上水泥,準備將其改建為一個摩托車停車場,遭到了業主的激烈反對。業主們質疑:既然小區內已規劃有地下停車場,為啥還要侵占本就不多的綠地呢?
事實上,不僅在部分新建小區,富景小區等一些建成時間久的老住宅區,由于住宅配建標準低,停車場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多有把綠地徹底鏟除后改建成停車場的行為。
二是溫和的“變身”。記者在市區茶園小區內看到,一些居民樓周圍的地上鋪設了嵌草磚,雖有小草露出草尖,但綠化功能已不明顯,上面則停了不少車輛。小區內居民反映,這些停車場原為綠化用地,后來買車的居民越來越多,車輛無處安放,物業就將其改建成現在模樣。記者了解到,將綠地改建成嵌草式停車位,是一些小區普遍選擇的折中辦法。
三是打“擦邊球”,就是不侵占綠地,但依靠綠地設置停車位。在建設大道德欣豪庭小區,記者看到,小區后的一排綠地旁被規劃了一排長長的停車位。由于停了不少車,這塊綠地也就“可遠觀而不能近玩”了。
停車規劃歷史欠賬大
市區的停車場與綠地之爭,既有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機動車劇增的原因,也有早期城市規劃缺失之殤。
市規劃部門的一份調查報告反映,由于早期市區規劃考慮不周及住宅配建標準偏低等原因,我市的停車規劃歷史欠賬問題較為嚴重。報告分析認為,建市初期我市城市規劃以滿足摩托車、自行車等個體交通方式的出行和停放為主,缺少私用轎車的預案,早期建設的大多數建筑和住宅區對機動車停車位也沒有考慮或預留不足,造成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基礎十分薄弱。
停車場可以更“生態”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怎樣處理好“停車”與“綠化”這兩個城市功能之間的關系?對此,市民給出了一些頗有價值的建議。
第一類建議是停車場“避開” 綠化用地。有市民指出,可以通過興建一些地下停車場,在保障停車需求的同時為綠化讓路;此外,可以通過改造已有停車場進行擴容,廣州在這方面有較成功的經驗,該市的很多地下停車場采用疊起來的方式增設停車層,“原來停一輛車的地方,改造后可以停三到四輛車。”
第二類建議是把停車場和綠化相結合,其中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修建生態停車場。據風景園林學博士、高級工程師汪永華介紹,生態停車場就是在停車場內種植一些綠化樹種,地面則設置生態、透水的鋪裝或采用自然排水,盡量少用水泥等密閉性材料,這樣,“停車時,上面有植物遮蓋,下面則是綠地或透水性鋪裝。”
汪永華說,生態停車場既滿足了停車需求,又減少了由于停車空間的增加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今后的停車場建設時應盡量給予考慮。
據了解,在生態停車場的建設上,我市已作出了嘗試。2010 年,我市在萬綠湖風景區修建了一個總停車位數1200 多輛的生態停車場。但是,與同面積的普通停車場相比,生態停車場容量較小,因此,市規劃委員會有關人員也指出,在今后城市建設中,應權衡考慮兩類停車場的布局。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