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相當重視對農民的培訓 少數農民卻不“領情”
我市自2008 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 年底,全市已成功培訓農村勞動力逾12 萬人,大批農民通過培訓,順利就業。然而,這項“惠民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卻逐漸出現了“政府熱、培訓單位及農民冷”的尷尬局面,培訓部門普遍面臨著“招生難”等問題。
許多農民經過培訓走上工作崗位。胡青松 攝
農民不愛“免費午餐”
根據省、市政策,凡是60 周歲以下具有本省農村戶籍的勞動力均可以享受一次免費職業技能培訓。這對于農民來說,可謂是“免費午餐”。可是,記者近日走訪各定點機構卻了解到農民卻不太領 “情”。招生難,成為各定點機構的 “頭疼事”。
“現在農村的年輕勞動力能出去的基本都出去了。而留在農村的一部分是上了年紀的,即便參加了培訓,也很少有工廠會要他們;另一部分是在農村中有活干或要在家照顧子孫的,根本不愿意出去打工。所以,培訓機構的招生工作很難開展。”市技工學校主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副校長張運達說。
據他介紹,去年,市技工學校曾欲與東方紅村村委會合作,由東方紅村村委負責在該村招收一批農村婦女,送到市技工學校參加家政培訓班,但最終雙方的合作并不成功,因為報名參加的婦女人數很少。張運達說,市里每年給該校下達的培訓任務在500-1500 之間,但該校每年都難以完成任務。
培訓招生難的癥結多
那么,政府既然已經免費給農民轉移培訓,農民為何還不領情呢?記者經過幾天的采訪,發現其中有諸多原因。
在東方紅村,一位50 出頭的何姓村民說,這幾年,村里的土地基本被征收了,村民們都拿到了不少的土地征用補償款,過日子不用發愁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做保姆、酒店服務員,不愿意進廠打工。當記者問他本人為何不愿意參加培訓時,他則反問記者:“我大字都不識幾個,怎么參加培訓?”
另外,在龍利村,記者還采訪了幾位在家的年輕人,他們聽完記者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介紹后,紛紛表示自己對汽車維修、美發等感興趣,如果有免費培訓班的話,自己愿意去報名參加,但是在這之前,他們從未聽過有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這回事。據了解,縣(市、區)將組織培訓任務落實到各鄉鎮,而一些鄉鎮則把任務落實到某個人,因此,宣傳發動工作難以造成聲勢,導致許多農民不知道轉移培訓一事。
培訓機構積極性下降
談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市振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的校長史建文就大嘆“農民工培訓工作不好做”。據史校長介紹, 2008 年時,該校的工作基本上還可以,2008 年下半年培訓了將近 500 人,2009 年培訓了1500 人左右。可是到了去年,該校的工作卻越來越難做了。去年一年,振邦職校的培訓人數只有可憐的 200 來人。
“農民不重視技能培訓,即便報了名,也有可能在中途放棄培訓。像我們學校,來參加培訓的 60 個人當中能來考試的往往只有 30 或40 人,而這些人又不一定都能通過考試。按照相關政策,參與培訓的農民只有參加并通過了技能鑒定考試后,培訓單位才能拿到政府的培訓補貼。那就意味著,我們要自己墊付近一半的培訓費用。這肯定會打擊培訓單位的積極性”,史校長說。
據了解,在收益甚微的情況下,去年,部分職校干脆暫停了該項工作。市技工學校的副校長張運達說,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由政府“埋單”,定點培訓機構能從中獲利。因此,剛開始時,許多培訓機構都想分一塊蛋糕,紛紛申請成為農村勞動力培訓定點機構。可是,在這項工作實施過程中,許多定點機構發現要自己去招生,這很困難;而且只有農民工通過培訓后,自己才可以拿到政府補貼,而這補貼并不是那么好拿的。于是許多定點機構的積極性就自然而然下降了。
本報記者 黃曉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