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東埔辦事處將近6000位居民已擁有“健康檔案”
核心提示
慢性病、家族病史、用藥過敏情況等都將記錄;你有什么慢性病?過往健康體檢情況如何?家族病史、用藥過敏情況……一份 “健康檔案”,這些健康信息都將記錄在上。再來看病時,醫生一翻檔案便一目了然。目前,我市正在試點推行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工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源城區東埔辦事處4 個村(居)委會有近 6000居民已建立了健康檔案。
健康情況查檔案
昨日,記者在源城區東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見到了這些特殊的檔案,上面規范統一的格式里,仔細填寫著每個居民的年齡職業籍貫、生活習慣及用藥經歷等等,一目了然。像這樣的檔案,東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已為轄區常住居民建立了近6000份。
據介紹,從今年3 月份開始,該中心抽調人力為轄區居民進行建檔工作。目前東埔街道辦事處豐源村、高塘村、東埔居委會、東升居委會已經完成了建檔30%的既定目標,下一步,還將繼續深入其他的6 個村(居)委會進行建檔工作。
有了健康檔案,居民對自己的健康情況“知根知底”,醫生也可以對癥下藥。東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關人士介紹說,居民健康檔案是日后診斷就醫的重要依據。如果每個居民都建檔,醫生只要翻閱檔案就能了解其病史和疾病根源,便于對癥下藥,提醒居民注意生活習慣、預防疾病。
建檔“磨破嘴皮子”
“在國外,每個人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健康檔案,希望借此明白自身健康狀況,及早剔除不和諧 ‘音符’,而我國多數居民缺乏這種意識,檔案建立難度不小。”提起建檔工作,不少社區醫院醫生大倒苦水。
“為了建檔,我們沒少吃閉門羹或遭遇空門。”東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李醫生說:“剛開始入戶,居民以為是推銷藥品的,不肯開門,幾經解釋進門后,人家一看是社區小大夫,愈加沒了興趣。有的說我沒病,也從不去社區看病,建了檔案有什么用;有的問我把個人資料告訴你了,不會隨后就有人打電話騷擾我吧。”
據了解,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健康檔案缺乏認識是導致建檔難的重要因素。記者在市區某小區隨機做了調查,10 位居民中,竟然有一半沒有聽說過健康檔案,更遑論建檔的作用和意義了。
建檔只是第一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市有些市民自發建立“健康檔案”,雖然簡單卻是很有成效。家住源城區勝利村的市民李女士就是其中一個。她把家人每年的看病、用藥等情況建立健康檔案,每次就診前主動提供給主治醫生。這樣一來,主治醫生對癥下藥,常常免去很多檢查項目,少花費用,也節省了時間。
像李女士這樣主動拿著“健康檔案”求醫問診的,在目前我市僅僅是極少一部分。東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人士對此分析說,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只是第一步,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有望實現居民就醫全市,乃至全省聯網,一個健康檔案,將會如身份證一樣,伴隨自己一生。今后這些檔案里記錄著一個人出生后的所有健康狀況,患過什么病,動過啥手術,對何種藥物過敏,打開檔案便一目了然。社區醫生可根據檔案記載,及時提出健康建議。發現居民患病,可立馬進行網上傳輸,請大醫院專家會診;需要去大醫院就診,在社區進行網上預約掛號就行。
“盡管目前由于網絡、設備等軟硬件問題,推進居民健康檔案建設并非易事,但我們一直在努力推進。目標是讓老百姓看病更便捷,健康更有保障。”采訪中,東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關人士如是說。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