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須”字政令引熱議
5 月23 日,教育部發出通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須有體育藝術特長,要求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1 項目”。所謂“體育、藝術2 + 1 項目”,就是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開齊開足音樂、體育、美術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把“體育、藝術 2+1 項目”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制訂認定標準和評定辦法,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此文一出,在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反響。那么,河源市民又是怎么看的呢?對我市學生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實施起來又有什么困難?記者為此展開了調查。
家長:誰為培養特長買單
一直以來,義務教育階段都是重視語文、數學、外語等所謂“主課”教學,體育與藝術教育類課程屬于“副課”,不太受到重視。在這種情形下,體育藝術的特長教育一般都是學生通過課外自行參加輔導班來實現。不同家庭對于體育藝術教育的投入也有較大區別。
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送孩子參加校外輔導機構,諸如鋼琴、古箏、素描等,此項花費每月在幾百元至千余元不等。因為高昂的費用,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即便孩子具有這些方面的愛好與特長,也無法讓其發揮。到了初中階段,由于升學壓力大,只有極少數的學生會繼續進行課外輔導,目的在于以此作為升入重點高中的敲門磚。
教育部的一個“須”字道出了對體育藝術教育的重視,但是這樣的重視得到的更多的卻是家長的質疑。一提到“特長”這個詞,人們就會聯想到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各種考級和周末不能休息,學生的學習壓力已經夠重了,家長期待學校進行體育藝術教育教學不要與升學掛鉤。
鄔女士的女兒小星今年讀三年級,周末參加舞蹈學習班,舞蹈班的費用占了小星教育支出的大半,鄔女士認為,如果這部分教育在學校完成,可以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同時鄔女士希望體育和藝術教育應以興趣培養為主,建議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要區別于社會上的各類特長班。鄔女士說:“我覺得小孩現在學習壓力很大了,我更希望她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
此外,特長培訓費用誰買單也是家長關心的問題之一。吳老師的女兒現在讀初一,周末在市青少年宮學四個課時古箏,一個月花費近千元。吳老師說,她注重孩子的教育,但一旦把培養學生特長變成硬性規定,學生就都要學,學校也必須教,這會為學校增加收費提供借口。“誰應該為培養孩子的特長來買單?”吳老師道出了所有家長的擔憂。
網友:體藝師資力量是關鍵
日前,我市民生論壇上一則 “面對教育部‘須’字政令,你是否有話說?”的帖子引起了網友關注。
網友“咖啡”指出,行政命令出不來素質教育,只能出應試教育。網友“豬古”說教育部的初衷是好的,可是這個文件執行起來只怕會流于形式,操作性不強。網友“海納百川”直接提出疑問, “學校有那么多能教特長的老師嗎?”網友“小丑”也有同感,他指出“一所學校,體育和音樂老師加一起總共才幾個人,教學任務已經十分繁重,學校上哪去找這些老師,工資和編制問題又由誰來解決?所以教育部的政策只能是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景,實際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據了解,市教育局是5 月中旬接到這份通知,目前正準備調研實施,雖然還沒有調研結果,但是市教育局體衛藝科相關人員表示,師資力量不足是困擾學校體育藝術教育的明顯問題。近幾年我市對體育、藝術教育都非常重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改革探索。但是按照教育部新的要求,還存在較大距離。從硬件設施上看,全市中小學基本具備有操場,但音樂和美術方面的條件,各學校間差異比較明顯,目前只有田家炳中學、東源中學、和平陽明中學可以滿足要求。
在師資力量方面,我市去年集中了全市所有的體育藝術老師到河源電大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專業培訓,有效地提高了這方面教師的專業水平,但是目前來說,老師的數量和專業能力還明顯不足,特別是農村的學校。
但是,現在家長和學校最關心的還是升學率,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中學有時還要擠占體音美的課時。
見習記者 鄭婷影 吳彥儒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