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保護開發工程惠及當地百姓
復原后的考棚,將成為佗城打造“科舉文化之窗”的重要平臺。
4 月12 日清晨,佗城人沙永才打開店門,把一塊新寫的“有河源、龍川、佗城特產”的招牌搬到門外,放在一個醒目的位置。
沙永才的土特產店位于佗城風景區的入口處。店子的旁邊,就是古城新修的城墻。早晨的風很柔和,幾個老人坐在城墻前的大理石欄桿上聊天,微笑的臉上掛著安詳與滿足。沙永才說,老人們坐的地方原來是一個垃圾堆,如今卻成為附近人最喜歡的小廣場。
生意好了,環境好了,佗城人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而這一切的變化,源于一場開始于 2007年的古城改造運動。
昔日:破舊古城亟需拯救
在佗城完成華麗轉身前,到過古鎮的人一般會有兩種復雜交織的情感:一種是對古鎮深厚文化底氣和眾多古跡遺址的慨嘆;另一種是對佗城破舊,古跡蒙塵的惋惜和無奈。
這種感覺,對一些文史學者來說更為突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史學院院長黃淼章就曾在2010 年的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佗城的遺址“小、散、弱,不耐看”,“再不加以保護挖掘,古鎮就消失了。”
改造前的佗城,衰朽的不僅是文物建筑,還有生活面貌。“古鎮臟亂,道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到下雨更是泥濘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边@是華南理工大學規劃設計專家李敏教授對昔日佗城的印象。
不僅是文史學者,當地政府也早已對這些進行反思和行動。龍川縣文廣新局局長王洪濤告訴記者,對佗城古鎮的改造早在2003 年就提出了,但縣財政還沒有解決溫飽,對大手筆保護文物古建筑的阻力很多,“2006年以前,我們甚至用鐵管做支架,撐了即將垮塌的學宮、越王廟、考棚3年!
很多人都意識到,佗城亟需一次升級改造行動,一場全民參與的保護戰。而吹響這一戰斗號角并成為重要推手的,是市委書記陳建華。2007 年,初到佗城考察的陳建華就指出: “以佗城為中心,對全縣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文化遺產等進行全面普查和挖掘,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保護。”
改造:一場全民動員的戰斗
古城保護是一項浩大繁雜的工程,不僅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且首先要研究“如何恢復古鎮面貌”、“怎樣挖掘、開發古跡遺址”等亟待破解的難題。
從2007 年開始,受市委市政府和龍川縣委縣政府邀請,一批又一批的文史專家應邀來為佗城“把脈”。陳建華還親自出面邀請陸元鼎、麥英豪等全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到佗城考察。專家們指出:“要用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的專業眼光規劃佗城的總體保護開發工作,不要從商業牟利和旅游發展的角度追求短期效益。”并建議在保護現有古跡遺址的基礎上,對佗城進行深入挖掘。
佗城的改造,開始形成清晰的思路:在政府主導,民間參與的前提下,打好“嶺南客家之源”、“中華姓氏之最”、“趙佗興王之地”、“科舉文化之窗”這四張牌。
按照這個思路,從2007 年開始,政府先后投入6000 多萬元,啟動了學宮、考棚、古城墻、越王井、南越王廟、佗城影劇院、龍川商會的修繕工作,并開始修建佗城古城門牌樓、越王廣場,整治佗城主要街道的面貌。
“佗城現在還只是初步保護,現在才僅僅是修復了一部分核心文物建筑!辟⒊擎偽瘯涥愇闹姓f,整個佗城的修復改造要持續到 2012年,總投資將達到1.5 億元。據介紹,佗城的近期目標是打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4A 級景區。
經驗:來自民間的文化覺醒
讓人欣喜的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文化覺醒,成為佗城改造的重要力量。
陳文中說,在這場保護戰中,來自龍川本地和客籍企業家捐助的資金達到了1000 多萬元。其中,遠在香港的客籍名人曾憲梓、吳惠權共捐出100 萬元,為佗城修復了門樓?妷哿、陳偉平等杰出鄉賢也慷慨解囊。
而在當地,民間資金主要流向了對宗祠的修復。“最近我們就收到了三份修復宗祠的報告!辟⒊枪芪瘯魅侮悓W能說,村民們自發籌資,已修繕了數十間明清姓氏宗祠。
民間的擁護和支持,成為佗城改造升級以來最重要的成功經驗。陳文中說,為了修繕考棚等文物遺址,鎮上總共對30 余戶住戶進行了征地搬遷工作,而征地的順利讓工作人員都感到驚訝,“ 做了幾次工作,住戶們就答應了! 在古城改造開始之后,沒有人再試圖將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不搭調的現代化小洋樓模樣;臨街住戶屋檐下的仿古“宮燈”,由政府統一設計安裝,一抬手就能觸摸到,安裝了一年多,至今沒有損壞;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師自發組成了一支環衛監察隊,時!把步帧,監督各種不文明行為。
去年鎮上為了美化景觀,在中心區域栽種了400 多棵桂花樹。鎮政府為此和臨近居民簽訂了一一對應的合同責任書。居民們配合環衛工作人員,按時給樹木澆水、清理,時隔一年,全部樹種成活。
成效:新佗城改變人和事
這種文化的覺醒,一方面來自政府的引導,另一方面也因為佗城人在這場保護運動中看到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在佗城開土特產店的沙永才對記者說,“以前我們每天的營業額大約500 元,現在翻了一番啦!毙℃ “東門飯店”的老板駱樹榮也證實,佗城改造升級后,每天來就餐的人多了30多人次,“生意明顯好做了。” “我們很滿意政府的改造,不但收入多了,鎮子也比以前干凈、整潔多了,治安和交通情況都得到明顯改善!卑贇q街惠和酒樓的老板黃居傳今年不但新招了3個服務員,還準備在鎮子里新開一家酒樓。
“ 旅游帶來的拉動效益很明顯!标愇闹姓f,現在小鎮的土特產店、飯店、工藝品店都比以前多了很多,生意在節假日時更是火爆, “一卡門店的月租,也從以前的800 元漲到了1600元。”
這些變化,得益于佗城改造后旅游業的強勁上升勢頭。據佗城管委會副主任馬建成介紹,今年春節初一到初七,佗城一下子涌入10 多萬人,特別是年初一,一天游客就來了5 萬人次,接近以前一年的游客量。
在這些游客中,既有河源本地人,也有很多慕名而來的珠三角及周邊省市游客!疤貏e是去年第23 屆世客會的舉辦,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河源,知道了佗城!标愇闹姓f,佗城的改造升級推動了“旅游旺鎮”戰略的實施,更讓當地政府收獲了一條重要的經驗:佗城只有開發得好,才能保護得更好。
今年3 月17 日,考棚、越王廟、龍川商會等整飭一新的景點開始對外售票,佗城開始嘗試一種新的開發與保護模式。
新顏:讓更多人有“留下”的理由
一個新的佗城,正在改變著來訪者對它的印象,也悄然改變著佗城人的生活方式。
漫步佗城,街巷兩旁是古舊的祠堂、民居、商鋪。仿古的宮燈和三角的小旗裝點在灰白的墻體上,顯出幾分古意。踩著人行道上青色的石磚,腳步可以踏實而悠閑。沒有現代城鎮的繁雜喧鬧,心情就如被涼水浸過,只剩一份寧靜安詳。
洗去了昔日的雜亂后,小鎮開始還原出一份沉淀千年的古意悠然。在這里,看不見一處現代化的店子,幾乎見不到網吧、臺球室、卡拉OK廳等娛樂場所。著眼處,是一家家賣土特產、雜貨、工藝品的小店。就連鎮上的肉菜市場也是仿古式樣,讓人恍然闖入了另一個時空。
夜幕初臨時,人們閑坐在屋檐下、廣場邊閑聊,街頭巷尾傳出鹽焗雞和娘酒的香氣,臨街的小店飄出客家山歌的旋律。
這時的佗城,寧靜、柔美,讓人不愿離開。
不愿離開的,不僅是來訪的游客,還有很多受古城吸引而不愿 “逃離”的鄉人。馬建成從2004 年就開始在這里工作,他說:“我情系于此,被佗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不管退不退休,只要政府讓我待在這里,我就愿意繼續為佗城的保護盡一份力。”
這是佗城的幸運。因為小鎮的改造升級,讓更多的人看到了 “留下來”和“回來”的理由,使這座古城不至于成為一座嚴重的老齡化、年輕人離巢的“空城”,擺脫了中國大多數古老鄉鎮被現代化車輪轟然碾碎的命運。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佗城改造的推進,本地居民能在這里延續自身的生活與文化,更多的人也會在這里尋找到培育夢想的土壤。佗城會在城鄉二元互動、互補中不卑不亢地確立自身地位,靠本色描繪出錦繡畫卷。
相關報道詳見:http://www.hynews.org/news/2011/0607/article_18627.html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