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42處革命遺址6月底前完工
紫金紅屋(資料圖片)
6 月底前,我市將全面完成 142 處革命遺址的修繕、保護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建成33 處市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示范基地。這些革命遺址,是河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見證,也是擦亮“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這一“紅色品牌”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我市對全市革命遺址的保護、修繕工作一直格外重視。用市委書記陳建華的話說,這份“紅色情懷”是緣于“對歷史應有的態度,也是對革命先輩應有的尊重。”
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存
在剛剛召開的紀念建黨90 周年暨“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系列理論研討會上,來自中央、省市及兄弟市縣黨史部門、省內外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都認為,“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的革命歷史定位“名副其實、值得充分肯定”。
這個論斷表明,河源在打造紅色文化上是有底氣和優勢的,陳建華將其總結為六個“最早”:河源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組織農民暴動的地方之一;是最早建立縣級蘇維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全國最早組建中國工農武裝的地區之一;是全國最早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區之一。
這幾個“最早”,印證了河源的革命斗爭史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讓河源有了豐富的紅色文化遺存。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了阮嘯仙、劉爾崧、黃居仁為代表的許多革命先輩的足跡和諸如紫金縣蘇區鎮革命歷史遺址群等重要革命遺(舊)址。
保護、挖掘、利用好這些紅色遺存,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傳承紅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一環。
投入4000萬元修繕
據普查,我市共有142 處革命遺(舊)址。這些史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價值。
為迎接建黨90 周年,我市按照省有關通知要求,結合本市實際,把修繕保護一批革命史跡作為推進實現河源“文化崛起”的重點來抓,層層落實責任,大手筆投入資金做好革命史跡修繕保護工作。
為抓好對革命史跡的修繕保護,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革命史跡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區委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把革命史跡修繕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列入對縣區領導班子落實科學發展觀考核內容之一。此外,市、縣、鎮三級每年均安排專項資金用于修繕和保護,并發動企業和鄉賢捐資捐助。通過近兩年的努力,全市142
處革命遺址中,絕大部分完成保護和修繕,其余將在今年6月底完工。目前已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
傳承河源紅色文脈
可以說,在革命遺址的保護、修繕、開發和利用上,我市見事早、動手快。對此,陳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河源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老區,“挖掘研究地方黨史革命史是我們的政治責任”。
河源的革命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和中國革命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建黨初期開始,到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時期,黨在河源地區領導的革命斗爭一直持續不斷。可以說,當時的河源地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挫折走向成功、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艱難而又曲折的光輝歷程。無數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更是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
陳建華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把河源的地方黨史革命史挖掘好、研究好、運用好,把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傳承好、弘揚好,不僅是對歷史應有的態度,也是對革命先輩應有的尊重,更是我們黨作為執政黨應負的責任。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在保護、挖掘、宣傳、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市制定出臺《關于加強革命史跡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對全市革命史跡進行全面普查;把革命史跡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納入“文化河源”建設體系;保護修繕一批重點革命史跡,建設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紅色旅游景區景點。最近,龍川縣被認定為中央蘇區縣,黨史題材電影《啼血的歌聲》開機。這些成果和舉措,使河源革命歷史地位不斷提升,河源紅色歷史文化品牌逐步打響。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