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積極謀劃“十二五”續寫新輝煌
連平縣城風貌。打連平特色牌
曾經,位于九連山腹地的連平作為全省山區五市縣域經濟十強,在我市五縣一區中率先實現工業總產值超百億大關;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生態優勢,今年前4 個月,連平的財稅收入又實現全線 “飄紅”,特別是其財政綜合增長率達到了197.2%,在全省排名第一。
連平是怎樣開好“十二五”這個局的?在整個“十二五”時期,又將如何續寫輝煌?近日,連平縣委書記羅小聰、副縣長曾麗霞以及縣委常委駱超接受了我市媒體的采訪。
打連平特色牌 走新興產業路
羅小聰說,之所以能取得“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開門紅”,主要在于連平結合實際,以資源經濟為龍頭,以生態經濟為基礎,以園區經濟為新的增長點,走出了一條開發優勢資源與借外發展相結合的特色經濟發展道路與新型工業化道路。
要構建具有連平特色的現代新興產業體系,首先,加快載體建設。連平將大力提升東部生態工業園建設發展水平,推進西部現代產業物流園建設,形成“雙龍驅動” 效應;并同步推進忠信工業園村、石龍民營工業邨的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自辦工業小區;同時,通過經營土地、經營項目、經營工業地產、加大財政投入、搭建市場融資平臺等等措施,構筑功能齊全、接納能力強的園區,全力打造園區經濟。力爭到2015 年,工業園區規劃面積達50 平方公里,完成園區建設規模10 平方公里,入園項目達到150 個以上,實現年稅收5 億元以上,使園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其次,充分發揮連平的礦產、水利、風能和生態等資源優勢。加快推動大頂鐵礦、泥竹塘鐵礦、鋸板坑鎢礦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礦產業向精深加工轉變,提高礦產品開發效益;重點推動已落戶連平的國電風能等項目的建設,將資源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再次,做好連平的招商引資工作。
打好交通會戰 建設“六省通衢”
交通不便,這是連平最大的劣勢。然而在“十二五”期間,連平將實現區位環境新的跨越,2014 年,連平將有粵湘、大廣、汕昆等三條高速穿境而過,成為連接廣東、廣西、云南、江西、湖南、貴州的“六省通衢”。
這三條總里程178 公里、總投資112 億元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將成為連平的“黃金之路、致富之路、強縣之路、幸福之路”,將幫助連平更好地依托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推動連平的生態崛起,最終實現連平縣域經濟的大發展。
依托三條高速公路的建設,連平提出要實現“鎮鎮通高速”。三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連平縣內13 個鄉鎮將全部通高速公路。鎮鎮通高速后,連平的鎮級經濟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比如在工業建設方面,各園區的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將會更容易;在特色經濟方面, “東蒜西米南菜北果高山茶”這些特色產品將會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在生態旅游方面,連平著力打造的 “六祖遺跡、桃花情緣、森林休閑、客家村落”旅游名片,對珠三角等地區的游客來說將更有吸引力。
除打好高速公路攻堅戰外, “十二五”期間,連平還將推進105 國道東移,爭取省道S341 縣城過境段南移工程,完成105國道50公里、省道S341 及S230 線50 公里改建,完成貴東至大吉山(江西)三級公路改造和內莞至長豐三級公路改造等工程,力爭到“十二五”期末,鄉村客運線路延伸到各行政村,形成以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道及村道為網絡四通八達的便利快捷的綜合交通網絡。
“三個翻一番” “三個真正形成”
羅小聰說,通過未來五年的努力,連平將力爭在全市率先崛起,爭當全省山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實現振興連平的目標,使全縣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具體而言,就是到2015 年,實現“三個翻一番”和“三個真正形成”。“三個翻一番”,即是全縣生產總值翻一番,達120 億元;本級財政收入翻一番,達到7 億元以上,實現基本自給;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其中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一萬元以上。至于三個“真正形成”,就是園區經濟成為縣域經濟支柱的格局真正形成;生態名城、六省通衢、宜居宜業的投資興業的格局真正形成;區域協調和統籌發展的格局真正形成。
本報記者 黃曉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