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五屆十次全會昨召開
市委書記陳建華在討論時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要選擇“四輪驅
動、四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路徑。本報記者 譚興孚 通訊員 范奕 攝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 見習記者 黃春燕)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是我們黨領導的又一場新的偉大革命。昨日,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召開,專題部署社會建設與管理工作。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要緊緊圍繞推進“三大崛起”、建設幸福河源的核心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快構建社會建設體系。
全會指出,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群眾要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強各級黨組織自身建設,經受“四個考驗”,防止 “四種危險”,堅持“三政三民”,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和執政領導能力。在成績面前要戒驕戒躁,保持清醒頭腦,堅持科學發展主題主線,堅定不移地踐行“三反”理念,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建設,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確保全面實現年初既定目標。
全會強調,加強社會建設,是提高執行能力、鞏固執政基礎的根本要求,是化解社會突出矛盾、實現率先崛起的迫切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河源的必然選擇。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對社會建設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復雜性的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注重生態文明發展,注重民生權益保障、注重社會公共安全、注重基層基礎管理、注重綜合政務服務、注重培育良好社會風尚,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形成社會建設合力,推動我市社會建設創新發展。
市委書記陳建華在總結講話中強調,要繼續保護經濟增長良好勢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實施富縣強鎮戰略不動搖,全面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產業化、農業產業化和旅游產業化,推進項目建設,不斷夯實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要本著一切為了人民的宗旨,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管理,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加大監督力度,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建設,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要培養良好風尚,嚴肅換屆紀律,選好配強班子,確保換屆風清氣正。
只爭朝夕 全力加快發展
本報訊 昨日,市長彭建文在市委五屆十次全會上部署了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工作,強調下半年是工業生產、建筑施工、休閑旅游、市場消費的黃金季節,是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關鍵階段,各級各部門要咬緊目標,找準差距,扎實工作,奮力追趕,全力加快發展。
據介紹,上半年全市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當前,投資增長、企業發展、爭先進位壓力均增大,挑戰很多,問題不容忽視。
彭建文說,加快發展的核心在加快轉型升級、關鍵在打造增長引擎、標志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出路在堅持生態發展、目的在保障改善民生,各級各部門要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方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采取積極措施,著力打造經濟增長引擎,強力拉動經濟加快發展;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大力推進宜居城鄉建設,充分展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成果;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快環;A設施建設步伐,加強環保審批、治理、監督和執法工作;加大對民生的投入力度,著力解決好就業、教育、社保等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
陳建華社會建設首先是堅持科學發展
昨日,市委書記陳建華在參加計劃口岸線分組討論時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首先是堅持科學發展,是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四位一體”建設。河源要破除傳統思維,不走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一腿長一腿短”的傳統老路,而是要選擇“四輪驅動、四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路徑。
陳建華說,做好社會建設,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秩序、實現長治久安具有重要意義。加強社會建設,首先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經濟如何發展,項目是關鍵,必須堅持“招商選資”的路子,重點抓大項目、好項目,同時對符合河源產業發展方向的中小企業也要下功夫。他要求,各相關部門要聯合行動、形成合力,抓好經濟建設,夯實社會建設基礎。
陳建華同時指出,經濟建設是基礎,但并非目的,關注民生、保障民生,讓人民過上幸福、有尊嚴的生活才是根本目的,這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剛剛完成的水上居民上岸工作,以及正在開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既是實實在在的民生、民心工程,也是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彭建文重點要做到社會管理的“五個創新”
新社會管理的核心和關鍵是創新,要以創新的精神破解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的難題,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良好社會環境。昨日,市長彭建文在市委五屆十次全會上提出,加強我市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工作中,重點要做到社會管理理念、格局、內容、方式、機制“五個創新”。
彭建文說,創新社會管理理念就是要強化群眾意識、統籌意識、法治意識,要把群眾滿意作為社會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群眾工作貫穿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要充分調動一切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形成共建和諧社會的生動局面。
在創新社會管理內容、管理方式和管理機制方面,彭建文要求加強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兩新”組織和信息網絡管理;要更加注重信息網絡、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作用;健全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生產安全監管、社會治安防控、應急管理和信訪維穩機制。
市高新區: 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和諧園區
市高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越來越多復雜的社會事務和問題。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衍楠認為,現時期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維護社會和諧安定,是確保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市高新區將強化預防協調,加強民生和文化建設,打造和諧園區,實現社會建設和管理水平提升。
李衍楠表示,市高新區將以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為目標,進一步健全矛盾糾紛排查網絡,全面、動態掌握企業和員工的生產生活狀況和工程建設、征地拆遷等各領域存在的隱患,及時排查化解各種矛盾糾紛。同時以優化務工環境、增強員工幸福感為著力點,不斷加大民生投入,著力加強園區文化建設。
源城 : 加快管理轉型增進民生幸福
把增進民生幸福作為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源城區區長黎意勇表示,源城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努力改善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打造“惠民之城”和“平安之城”。
黎意勇說,為努力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源城將進一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從注重“社會管理控制”向注重“為社會和群眾服務”轉變,強化政府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基本住房保障、就業、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職能,推行人性化管理和便民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度。
東源 : 重心向基層下移讓民眾參與管理
東源縣縣委書記成偉明認為,全面加強社會建設,要充分發揮社團組織、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方面的作用,讓社會組織成為社會管理的主力軍,提高民眾參與意識,提高居民自治能力。
“大力推行社會志愿服務,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交由社會組織和城鄉社區自治,促進社會管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成偉明表示,除發揮社團組織的作用外,東源還將充分調動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讓他們在社會管理中發揮對同類社會組織的“聯合”、“引領”作用,全面加強社會組織建設。
紫金 : 創新治安綜合治理積極化解矛盾糾紛
紫金縣縣委書記葉振云表示,為促進社會建設管理再上新水平,紫金將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充分發揮縣鎮村三級綜治信訪維穩網絡和“公仆信箱”等平臺,暢通群眾訴求渠道,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切實加強社會安全管理。
葉振云透露,紫金接下來將著力完善警民結合、打防控一體化、群防群治的綜治長效機制,保持對各種違法犯罪的高壓打擊力度;完善縣法院訴前聯調、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等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不穩定因素。此外,將建立完善城鄉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構和平臺,著力解決治安、勞資、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新矛盾新問題;進一步健全網上綜合防控體系,切實防止網上非法活動演變為現實社會危害。
和平: 在礦區安裝監控打擊偷逃稅行為
和平縣縣委書記藍岸透露,從7 月起,和平將開展為期三個月的礦產資源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全面關停非法礦點,對合法礦山企業重點加強稅費征管,在主要礦區安裝電子監控系統和地磅,嚴厲打擊各類偷逃稅費行為,確保礦產資源有序開發、稅費有序征收。
藍岸還提出,加強社會管理工作,在征地拆遷工作中要創新安置方式,借鑒學習山東的經驗,盡量減少中間環節,從而把更多的錢直接用到農戶身上。此外,他認為生態建設不僅僅是單純的生態保護,而是保護生態要在發展中保護,以發展項目帶動生態保護,和平在下一步的生態建設將依法依規引進項目,做到以項目促進生態保護。
龍川 :抓社會建設促發展做強做大經濟蛋糕
“龍川將抓好社會建設和管理促發展,用加快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龍川縣縣委書記段邦賢表示,龍川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旅游產業化“四化”并舉,做強做大經濟蛋糕,從而保證在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中的財力需求。
段邦賢認為,抓社會建設首先要抓基礎、抓穩定,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在教育、就業、就醫、住房等重點領域下功夫;要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為依托的新型社會管理體系,推動基層組織把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作為經常性工作,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矛盾化解在基層、工作推動在基層。
連平: 擦亮文明品牌讓群眾幸?鞓
連平縣縣委書記羅小聰表示,連平要擦亮全國文明縣城品牌,營造文明法治新氛圍,在社會建設管理方面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接下來會以開展“幸福連平、文明家園”主題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創新活動,加強人文關懷,疏導負面社會情緒,培育健康心態,引導社會成員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在民生方面,連平將啟動縣保健院新院建設,3 年內全面完成鎮級衛生院標準化改造;逐步提高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保覆蓋面,今年要將10.2 萬人納入新農保范圍;完成641 戶保障性住房建設,兩年內全面完成3000 戶農村危房改造。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