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踐行“三反”理念 產業“蛙跳式”升級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 通訊員 何宣)近日,《南方日報》推出深化實施“雙轉移”戰略的一組理論文章,其中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吳偉萍撰寫的題為《進一步推進“雙轉移” 的六個關鍵》的文章指出,反梯度是后發地區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抉擇,是推進“雙轉移”需要把握好的“六個關鍵”之一。她表示,這一觀點的得出正是來源于河源的實踐,反梯度對于后發地區具有借鑒意義。
吳偉萍在文章中指出,在“雙轉移”進程中,通過實施反梯度產業承接,欠發達地區完全可以跳過粗放型的低端產業發展階段,直接引進和發展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她表示,河源的實踐,證明了欠發達地區也有反梯度發展的可能,并將這種可能變成了現實,也正是河源的成功實踐為“反梯度” 提供了案例支撐。據悉,自2008 年5 月省委省政府實施“雙轉移” 戰略以來,我市通過踐行“三反” 理念,著力發展“四新”產業,以反梯度推移的發展模式,擺脫經濟后發地區落后的增長陷阱,產業發展飛越低端直達高端,實現了 “蛙跳式”升級。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市雖然淘汰了150 多億元的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后產能,但仍實現了多數經濟指標的翻番增長。繼2009 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過梅州后,2010 年再超韶關,居粵北山區市第二名,而在“十五”期末,我市工業總產值僅為韶關的一半多一點(59.2%)。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手機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以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生產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光伏新能源產業,以硬質合金金屬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現代中藥開發和頭孢系列化學制藥為主的新醫藥產業。僅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園2010 年的“四新”產業產值就達160 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0%;稅收占全區工業稅收的85%。
今年1 至5 月,在勞動力轉移方面,我市共完成新增崗位約1.3 萬個,完成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 3100 多人。在產業轉移方面,今年第一季度我市工業項目新簽項目14 個;在建項目49 個、項目投資總額417.03 億元,其中80%的工業投資來源于“四新”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上半年我市財政收入增長44%,預計全年財政收入將突破32億元。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