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工作人員為把求助者護送返鄉不辭勞苦
一年四季,他們都是和流浪乞討者一起相處;白天黑夜,他們都要輪流值崗。最讓他們辛苦,也是最讓他們高興的事是幫流浪人員找到親人、安全返鄉。
日前,記者走進市救助站,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
365天都是工作日
下午2 點,市救助站院內一片寂靜,大部分求助者還在午休,而救助站登記辦公室,工作人員正忙著將受助人信息登記入檔。
“求助者基本都是自身無力解決食宿,在河源沒有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戶,或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他們任何時候來,我們都會安排住宿,提供一日三餐,直到離站返回。”市救助站長張振云說,救助站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在崗,隨時為求助者提供救助。
“求助者的每一個信息都非常重要,它直接關乎求助者能否順利返鄉。”業務股長張標告訴記者。
記者問張標:“是不是經常這么忙,會不會很辛苦?”“到救助站求助的人太多時,只憑我們20 余個工作人員,工作起來確實很吃力。”的確,我市目前僅有一家救助站,面對救助對象無行為能力人員多,甚至一些人員患有精神病、傳染病等多種復雜情況,僅靠站里現有的工作人員,要完成全天24 小時站內救助管理和開展經常性街頭救助等任務,壓力真的很大。
讓求助者安全回家
雖然平時工作繁瑣、壓力大,但是當把求助者安全地護送返鄉后,他們便會覺得再辛苦都值得。兩年前,張標與其他工作人員送一名60多歲的老人回家。當時,老人被送到市救助站后記憶模糊,說不清家的地址,工作人員花了10 幾天才查出老人住在江西贛州。
“當我們把老人送回江西贛州時,老人的子女哽咽著對我們說,如果沒有你們,我們恐怕再也見不到父親,太感謝你們了。當時我們聽了很欣慰,感覺一路上的辛苦都值了。”張標說。
“跑站”人員太多
平時經常會有人主動到救助站求助,但經過信息核實不屬于救助站救助對象,告知其理由后對方還是呆著不走,或者過一段時間又來求助,這成為他們最大的苦惱。 “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以找不到工作或錢物丟失為由的人來求助,而這些人很可能是專門騙取救助的‘跑站’人員。”張振云說,這些人救助站可以拒絕救助他們。可怎么有效打擊他們?目前卻很難做到。還有些人是“鉆政策的空子”,把不愿養的精神病人、癱瘓重病人送到街上,讓我們來接手,這樣往往加重了救助站的負擔。
本報記者 吳志堅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