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衛生監督員上街“找茬”耐心忍讓治“臟亂差”
衛生監督員和城管執法人員一同勸店家清理裝修垃圾。
帶著紅臂章,穿行在大街小巷,不時走進各門店,不時彎腰撿起路旁的垃圾。他們是河源環境衛生的“紅衛兵”——城市環境衛生監督員。
據市城市管理監察大隊一中隊的李隊長介紹,我市共有30 名城市環境衛生監督員,共5 組分別在新市區和老城,負責市區道路與社區市容環境管理的監管。每組每天負責四五條主干道,從街頭巡查到街尾。近日,記者與市城市環境衛生監督員第三組5 名衛生監督員一起走街串巷,體驗他們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眼明手快的監督員
早上9點,記者如約趕到市城市管理監察大隊一中隊,跟負責帶隊的劉遠林開始了“紅衛兵”的體驗。
劉遠林他們主要是負責監督門店的“門前三包”,平時都是他們 5 人一組負責興源路、大同路、紅星路等線路的巡查,只有有特殊情況時,才會協助城管執法隊執法。
我們從一中隊出發,按照他們平時巡邏的線路,剛走了一小段,走在記者前面的幾位監督員都往回走,記者詫異地回頭看,才發現有兩個小伙子有些躲閃地走在路旁,手上抱著一沓傳單。而隊員劉榮發早已箭步上前,沒收了兩個小伙子手中的傳單。
“派傳單是有規定區域的,不能亂派。他們亂派,市民接了又亂扔。所以我們發現了就沒收,如果屢教不改,就開罰單。”隊長劉遠林告訴記者,他們在巡查的過程中,輕易不開罰單,以教育為主,實在是屢教不改了才會開罰單。“開罰單只是一種形式,最終目的還是希望他們能自覺維護城市環境衛生。”
一步一步走出創衛佳績
不一會,我們轉入了興源路,很多門店都已經開始營業,都很自覺地清掃各自店門。“這是衛生維持得最好的街道之一。因為這條街多數是時裝店,人流量多,我們巡得比較緊,店家要做生意,會自覺維護。”劉遠林告訴記者,他們巡查的重點是人流比較集中,衛生問題多的街道,例如大同美食街。
一路上,監督員和城管執法隊員耐心地規勸沒有做好“門前三包” 的店家做好清掃工作。不覺間就到了10點15分了,雖然9月的河源已經涼爽不少,但這個時間的太陽還是有些熱氣逼人。看看監督員們,雖然他們的衣襟已經漸顯汗水,但仍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前兩個月熱的時候,我們恨不得天天下雨。”一旁的劉榮發笑著說。
劉遠林告訴記者,對早上被勸清掃的門店,中午的時候還需復檢,如果復檢仍未清掃,就會給他們發“關于進一步落實‘門前三包’ 責任制的通告”,以示警告,同時也是向他們宣傳履行“門前三包”是他們的責任。
重復,再重復;巡查,再巡查。記者不禁感嘆,河源如今街道的整潔,創衛成效,少不了他們這樣一步一步地走,一點一滴地積累的功勞啊!
個別市民出言不遜
在巡查中,記者看到多數市民很配合監督員的工作,但是也有個別市民“門前三包”的責任意識薄弱,不僅不自覺履行責任,在監督員規勸其清掃門前垃圾時,還一副不理不睬的樣子,甚至個別市民態度傲慢。
“我們不是交了衛生費了嘛!你們收了干嘛去了!”在紅星路的一家經營窗簾墻紙的門店,監督員勸其女老板將扔在門前的垃圾倒到附近的垃圾桶,她一邊倒一邊不高興地大喊。
劉遠林告訴記者,部分市民對 “門前三包”不了解,以為每月交了衛生費,就什么都包了,所以不履行“門前三包”的責任。有的了解,但是有偷懶心理,覺得扔在外面會有環衛工來清掃的,不自覺履行,給環衛工人加重了工作負擔。
“多數市民還是很自覺的,很配合。但像剛才的情況也是很經常遇到,有的說話比這更難聽呢。” 劉遠林告訴記者,盡管這樣,他們也只能慢慢跟他們講道理。“罵還不算什么呢,另一組的還有隊員被咬了呢!”陳姐在一旁補充道。
本報見習記者 黃春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