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后人到紫金尋根問祖體現濃濃“河源情結”
2003 年孫穗芳到紫金中壩祭祖存照。
孫中山先祖由贛入粵居珠璣巷,還是由閩入粵居河源紫金?孫中山是客家人,還是廣府人?凡此種種,是有過爭議的。但中山后人多次確認紫金縣中壩鎮就是孫中山的祖籍地,并先后到河源紫金尋根問祖,其背后體現了中山后人濃濃的“河源情結”。
確認祖籍地在紫金
孫中山長子孫科說父親曾告訴他,老家原住東江永安縣(今紫金縣)。1942 年,中山大學教授羅香林在《國父家世源流考》中提出孫氏十二世祖于清初始從紫金經增城移居香山的論點。其研究,得到孫科的認同:“羅君此書,于資料搜討,事跡闡發,皆慘淡經營,成之不易,貢獻實巨,蓋所謂世系研究有其明效大驗之實證也。”
在孫科之后,多位中山后人也確認中山先生的根就在紫金。
親寫校名心系教育
1983 年5 月,孫科夫人陳淑英前來紫金中壩孫屋排,寫下“國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題詞;16 年后,孫中山嫡孫孫治強又題寫“祖父孫文祖籍在紫金”并在紫金孫中山紀念館展出。
作為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更是直言:“友松公是我們孫家的第八代先祖,在他這一代遷到了紫金中壩。從第八代到第十八代,孫家有十一代祖墳在紫金中壩,這是鐵證。”
孫科與紫金中壩孫屋排孫氏后人還有書信往來。他對中壩的社會事業很關心。1942 年他曾提議創辦紫金農學院,但因戰亂無法實現。如今坐落在中壩臥龍崗下的中山中學,就是1945 年,其意欲發展教育,經鄉人溫濟琴轉告鄉中父老,由鄉紳張渠等人倡導籌建的學校。學校建成后,他親筆書寫了 “中山中學”這個校名及“和平、奮斗”校聯。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山中學一直以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致力、知行、和平、奮斗”為辦學理念,為社會、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市民們較為熟悉的老市長黃煜禎便曾求學于此。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中山中學走出去的學生秉承孫科先生遺志,不僅多次出資修繕母校,還傾情于紫金縣其他學校的建設,助力紫金教育事業發展。
在河源敬塑中山先生銅像,是孫穗芳的心愿。目前,河源共矗立著8 座中山先生銅像,其中就有5 座在學校。2010 年11 月,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已75 歲高齡的孫穗芳說自己之所以不遺余力地為中山先生塑像,其目的在于讓更多的國人分享他的精神財富,弘揚他的和平發展思想。而將銅像安奉在校園內,其背后也體現了孫穗芳對河源教育的期待。
尋根問祖見證發展
盡管關于孫中山祖籍地的爭議仍存在,但多年來,孫中山的后裔還是先后前來河源尋根問祖。
孫穗芳是百年來孫氏家族到紫金尋根祭祖第一人。2003 年9 月8 日,她率子王祖耀,前來紫金中壩孫屋排。在松柏掩映下的先祖墳前,她佇立默哀,緬懷告慰;在中壩孫氏二世祖屋,她親筆寫下 “尋根問祖”和“國父孫中山先生祖籍在廣東省紫金縣中壩鎮,希望恢復中山鎮原名”等題詞。在這次尋根祭祖過程中,孫穗芳看到1942 年由孫氏宗祠改建的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年久失修,遂建議重新修繕,以提升紫金乃至河源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當年,在前往紫金之前,孫穗芳曾到萬綠湖及市博物館參觀游覽,并盛贊河源是一塊“寶地”。時為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夏威夷太平洋大學校董的她表示,返美后,將向海外推介“綠色河源”,推介河源的投資環境。
2007 年,孫穗芳又一次攜子來紫金祭祖。
近年來,年事漸高的她更頻繁地往來河源。去年11 月,她專程趕來出席第23 屆世客會,參加客家文化公園奠基暨孫中山塑像揭幕儀式。2011 年3 月及5 月,她又風塵仆仆地到河職院、和平林寨及紫金等地為孫中山塑像揭幕、為紫金孫中山紀念館竣工剪彩。
孫穗芳來尋根的同時,也見證了河源的發展。去年世客會時,她曾感嘆,河源跟7 年前相比變化巨大,城市更加漂亮,對文化的投入更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是孫家的子孫后代,看到河源在進步,當然很高興”,她說,今后在國外講課,有機會的話還會把河源介紹給世界。
本報記者 黃曉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