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廟朝會”在和平縣浰源鎮已流傳500年
九宮廟朝會在當地已經流傳500 年了,從1992 年恢復至今已舉辦了19 屆。
羊角秀峰歌文功,九公屏障頌武德。日前,和平縣浰源鎮山下村水口九宮廟人頭攢動,鑼鼓喧天,只見舞龍的、敲鑼打鼓的、朝拜祈福的,在一片紅紅的炮花地里笑語盈盈……
原來又到該鎮一年一度的“九宮廟朝會”。
群眾趕廟會
廟會當日,下著小雨,早上將近7 點,和平縣浰源鎮。 “噼啪噼啪……”未見廟宇就已耳聞鞭炮聲了。
“每年這個時候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的村民都會參加廟會,上香祈福。”一直參與組織廟會的村民鄒建忠告訴記者,九宮廟朝會在當地已經流傳500 年了,因為“破四舊”,文革期間廟會曾經中斷了 40 多年,直到1992 年才恢復,今年已經是第19 屆了。
據介紹,九宮廟已有510 多年的歷史,初建于佛子垇,后由王陽明于1518 年主持遷至現址,并奉請朝廷添立和平縣治,將和平巡檢司移立到九宮廟。
“九宮廟朝會不僅僅是十月十三這一天,而是從初三起幡開始,初十進壇,十三才是正日舉辦廟會。”鄒建忠告訴記者,500 多年來的廟會都是按起幡、進壇、辦廟會的程序進行著。
喜迎各地信眾
“外來信眾都安排在這邊坐。” 記者在廟會現場看到,廟會總理(負責整個廟會現場調配等工作)一直不停地在安排現場席位。“因為我們是按每人20 元入席的,但每年都有很多外來信眾,經常會超出我們預備的飯席,所以就特別給他們安排席位,優先上飯上菜。今年的計劃是150 席,可現在已經滿了,估計還要再加20 多席。”曾做過5 屆廟會“頂理”(負責寫對等文字工作)的黃新耿告訴記者,每年有很多來自江西省和本市一些鄉鎮的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據傳說,九宮廟尊奉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原為鄒姓人的家廟。”鄒建忠在一旁補充道,現在人們卻不管是否姓鄒,都會到廟中拜祭,已經演變成一個浰頭地區的共同信仰,甚至是和平縣的其他鎮區及鄰縣、省的信仰。
此外,廟中每月還會在初二、三、六等日舉辦香會,一個月共有十一次香會,而每年的十月十三日是為了紀念鄒衍而特別舉辦廟會,請來縣里最好的八音樂隊為廟會奏樂,除了中午傳統的“舞龍舞獅” “打焦”(吃廟飯),還會舉辦大型的 “朝五谷”“上刀山”“過火海”等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二天凌晨三點。
據悉,為了繼承和弘揚客家傳統的廟寺文化及廟會文化,計劃明年擴大宴席規模,擺設350 席,接待更多的外來信眾。
關注民俗文化遺產
“信奉九公,舉辦九宮廟朝會,是我們這里的傳統,更是河源客家廟會文化的體現。”鄒建忠告訴記者,現在廟中供奉著九公阿公、王母娘娘、東海龍王、五谷爺爺、佛祖等12 個木雕神像。各神像大小不一,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黃新耿站在九宮廟前告訴記者,九宮廟坐西南向東北,后依九公嶂,前臨浰江而造。據介紹,該廟共占地1100 多平方米,廟面寬12 米,里深11.5 米,檐高 3.3 米。廟宇為土木磚瓦結構,大門為重檐歇山頂,頂層是直接從門廳內伸出兩根柱子承重,三層插斗承梁,插斗上裝飾著蝙蝠形駝墩,環轉如兩個圓球形,主體建筑通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中夾天井。廟宇的頂部較引人注目,在黑色平整的瓦面上豎立著一座高約1 米多的牌坊,整座牌坊被兩根朱紅色的柱子支撐著,牌坊正中有一塊小牌,上有“九公廟”三個鎦金大字,牌坊下面是一對圓形的木質雕裝飾物,精美而細致。
在廟前駐足觀看,廟宇主體建筑雅致壯麗,其外形美觀大方,古色古香,而其豐富的歷史文化更叫人久久尋思。而廟宇歷經風雨洗刷,白色石灰墻已露出斑駁面容,顯得蒼跡斑斑。
鄒建忠說,九宮廟和廟會是客家民俗文化遺產,但僅靠廟會和平時信眾捐獻不足以保護好這座古廟,希望能得到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注。
本報記者 黃春燕 通訊員 陳淑娟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