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惠澤百姓
講述人:阿敏
職業:河源晚報職工
2009 年10 月,我發現自己懷孕了,全家人都為之欣喜。
當時,位于新市區長安路北、新風路東的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已經開業。這是一所占地面積1 萬多平方米、按三級甲等專科醫院標準建設的醫院,看起來溫馨典雅。懷孕之初,我就到新院建立了孕婦檔案,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做孕檢。丈夫經常開車陪我到醫院,新院的車位很多,再不像公園西路29 號的舊院那樣擁擠。新院的科室里還安裝了電視,在等待孕檢的時候,也不覺得無聊。
2010 年7 月的一個深夜,我有了分娩的先兆,被送到新院。當時有幾個孕婦在大產房里剖腹產,我想要一個單獨的溫馨產房,醫生同意了。在醫生和兩位專職護士的幫助下,我順利生下了女兒。我記得當時的溫馨產房裝修成淡綠色,看起來確實很溫馨,里面的產床也比普通產房的大、功能更齊全,而醫護人員說話的語氣也很溫和。
寶寶出生不久,就能在醫院游泳,還能洗中草藥水澡,這在以前的保健院是沒有的。還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單位按市里的規定給我辦理了職工醫保,我最后報銷了生育費和營養費,有8000 多元呢。
聽媽媽說,當初她懷著哥哥的時候,市婦幼保健院在下角招待所附近。分娩當晚,醫院產科只有一個醫生在上班。因為羊水已經破了,要立即分娩,否則將危及孩子的性命;而孩子懷得極大而媽媽的骨盆又小,恐怕要剖腹產才行。可問題是,當時除了她之外,產房內連個護士都沒有,怎么做剖腹產?只能順產!胎兒很大,進食不多的媽媽根本沒有力氣將他生出來。媽媽當時不僅痛得撕心裂肺,還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幸好,當時有個陪女兒待產的赤腳醫生趕來幫忙。醫生用剪刀幫媽媽接生,哥哥才平安生下來。
當我出生的時候,市婦幼保健院已經從下角搬到了紫金橋頭那里,由原來低矮、破舊的房子變成了兩層高的樓房。當時也是夜里,但后來聽人說醫護人員比哥哥出生時多了。
那時生孩子怎么能跟現在相比呢!別說全面孕檢、溫馨產房、營養了,連個空調都沒有。
背景:過去5 年,河源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可謂成就輝煌:總投資近5 億元的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3 所市級醫院按三級醫院規模完成了新院建設并投入使用;源城區投入1.8 億元建起了源城區人民醫院新院;龍川縣投入3000 多萬元建起了龍川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這些都為提高我市醫院醫療技術水平,改善診療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也邁開大步,總投資約1.2 億元,到今年年底全市98 所鄉鎮衛生院將基本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同時,完成了全市1251 所村衛生站建設。職工醫療、城鎮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
本報記者 黃曉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