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代表建議聚焦防御天災等百姓大事
農民在洪災來臨后緊急轉移生豬。本報記者 胡青松 攝
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代表建議聚焦
言為民聲獻良策 行遂民愿議善治
對付極端天氣每村配喇叭
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異常頻繁,提高氣象災害突發應對防御能力工作水平刻不容緩。在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鄭細華等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關于全面提高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的議案》,建議政府盡快建立一套技術先進覆蓋全市各重點場所、人口密集場所、各鄉鎮的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和覆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的農村大喇叭系統,提高災害防御能力。
理由 我市氣象災害多發
鄭細華代表稱,我市是我省災種多、頻率高、影響廣、危害重的災害地區之一,也是我省三大暴雨中心、四大雷暴活動中心之一。據統計, 2005-2010 年,全市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30 億元之多,僅2005 年“6·20”百年一遇特大暴雨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過10 億,氣象災害已成為影響我市社會公共安全和制約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市地處粵東北山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受中低緯度熱帶天氣系統和中高緯度天氣系統的交替影響,天氣氣候形勢復雜多變,臺風、暴雨、雷雨大風、強對流、低溫、霜凍、干旱、大霧、森林火險等氣象災害以及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洪澇、山體滑坡、塌陷等次生災害異常頻繁,同時,我市農業人口眾多,有1251 個村委會點多面廣,因此提高農業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顯得非常有必要。
差距 建設已明顯滯后
近年來,國家明確要求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統一發布,分級負責,縱向到底”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加快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館等人員密集場所建立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和覆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的農村應急廣播系統。
鄭細華等代表在議案中指出,當前,省內外已全面開展了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和農村大喇叭建設,而我市還沒有啟動氣象預警電子屏和農村大喇叭項目建設,全市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明顯滯后,要達到2015 年 “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齊備的以公共氣象服務、氣象預報預測、綜合氣象觀測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初步實現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實現整體實力居廣東省先進水平”的目標任務艱巨,加快建設完成氣象預警電子屏和農村大喇叭項目異常緊迫。
建設 每村配一套大喇叭
“建成具有功能完善、分布廣泛、便于控制的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使預警信息更有效、更直接、更廣泛地到達受眾,擴大氣象信息服務覆蓋面,切實解決好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的瓶頸問題。”鄭細華說,此舉將有效提高我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因此,鄭細華等代表建議該項目由河源市氣象局負責建設,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市氣象局控制中心和各縣區控制中心軟硬件建設;二是各預警接收顯示屏終端(電子顯示屏)的建設。電子顯示屏的安裝主要分布在各鎮、街政府部門和學校、主要旅游景區、車站、重點商業區等重點場所、人群密集場所;三是在全市各行政村、自然村配置至少一套大喇叭。項目建設為期三年,控制中心7 套、電子顯示屏約 500 套(其中室外50 套,室內450 套)、大喇叭約1500個,到2014年全面建成,完成“十二五”工作目標。
設站解決群眾出行困難
建議人:鄭醒謀
鄉鎮撤并后,車站也隨之取消,紫金縣原青溪鎮等地群眾多年來存在乘車難,甚至多次發生部分群眾攔截過往車輛,放車胎氣的事件。來自紫金縣義容鎮第二中心小學的市人大代表鄭醒謀向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建議,要求相關部門恢復個別原撤鄉鎮交通客運站。
鄭醒謀代表告訴記者,紫金至古竹公路是紫金范圍內S340 中(洞)石(壩)線省道。原青溪鎮處其中段。此路開通后在青溪設有車站,管轄范圍廣,涉及紫金的九和、藍塘、義容三鎮,受益人口2 萬多。自2003 年青溪鎮并入義容后,交通部門根據上級“一鎮一站”及有關交通安全管理規定,青溪車站也隨之撤離并取消了售票點,致使原可在青溪搭乘到廣州、深圳、惠州、珠海、河源等地班車的群眾要到遠離15 公里外的義容客運站乘車,使當地群眾的出行遇到了極大的不便,群眾自發要求義容站個別長途車輛到青溪接客,但遭到縣交通部門的拒絕,并收繳了車主營運證。群眾多次要求解決,但都無效,后來多次引發部分群眾攔截過往車輛,放車胎氣的事件,縣交通部門,縣公安、交警、鎮府及當地村干部多次調解都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鄭醒謀建議,相關部門在解決群眾難點熱點問題時,應靈活執行上級政策,特殊地區特殊情況應采取“特事特辦”的原則,為義容青溪這樣的特殊地區增設客運站或鎮站延伸點,并建設一個有安全設施,供車輛停放,有簡易候車室的售票點供旅客乘車,這樣既解決了特殊山區群眾出行困難,又化解了社會矛盾。
發展綠色有機食品
建議人:周志明
食品污染和品質下降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則越來越受到群眾青睞。周志明代表建議,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要大力發展我市綠色有機食品。
周志明指出,目前,我市綠色、有機食品的品種、規模、生產總量在我省綠色食品中所占的比重還比較低,有些產品的質量達不到綠色食品和國際標準的要求,企業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水平也還不高。因此,要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建設一大批高標準、高起點、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的綠色有機食品種養綜合生產基地,建設綠色、有機食品批發市場,大力發展流通,培育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建立綠色、有機食品的市場體系。
周志明建議,要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培育大型企業,強化企業開發的主體地位和技術創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響的綠色食品生產體系。同時,大力開拓綠色食品市場,完善質量監管制度,加大綠色食品宣傳力度,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產業的研究、開發。
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建議人:賴思平
教育問題一直是代表們最關心和最關注的焦點問題,在今年的 “兩會”上,賴思平代表提出了《關于發展社區教育,創建學習型社會的建議》,建議政府關注社區教育建設,加大市民終身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學習機構管理,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提升市民素質,增加我市文化建設內動力。
賴思平代表認為,在我市的 “大教育”板塊中,唯獨缺失了在全民終身教育中肩負重任的社區教育。“城市的底蘊在文化,文化的品位在市民素質,而市民的素質要靠教育,而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完成終身教育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社會生活,所以,要有一個社會機構讓市民終身學習、終身發展。”
賴思平提出,社區教育是一種社會化的大教育。它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從建設文化河源,打造教育強市這個角度來看,社區教育可以發揮重大的作用。他建議,要積極構建“政府-部門-學校-街道(鄉鎮)”社區工作網絡,盡快成立社區教育工作機構,以專職和志愿者形式配備社區教育工作人員,同時加強隊伍培訓,確保隊伍素質,為社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校車安全管理
建議人:陳麗琴
近年來,校車交通安全事故頻發,不僅給學生、家長、學校帶來難以愈合的創傷,也已成為整個社會的傷疤。陳麗琴代表建議加強校車安全管理,確保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陳麗琴建議,政府部門應將校車配置納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保障校車這一教育基礎硬件設施到位;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大監管力度,把對學生接送車的監管工作制度化、常規化;交警部門要加大管理和執法力度,堅決打擊使用報廢車接送學生、無證駕駛、超載等違規違法現象,對接送學生的車輛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突擊檢查,發現問題,嚴肅處理;教育部門應在家長中開展交通安全意識教育,同時鼓勵、教育學生對于乘坐超載車輛等情況進行舉報揭發,從多方面杜絕校車交通事故隱患發生。
此外,陳建標代表也建議要規范鄉鎮幼兒園校車管理。他指出,目前我市鄉鎮幼兒園大部分是私人承包制,幼兒園的管理制度欠缺,對學生的安全缺乏責任心,校車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建議各級政府要加強監督,一旦發現問題車,立即責令停止使用。
盡快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資金
建議人:廖志越
我市車輛不斷增多,每年發生的交通事故也不斷增多,由于尚未建立道路交通事故救助機制即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這對于事故受害人搶救費用超過責任限額、或肇事車輛未參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或肇事車輛肇事后逃逸難以落實經濟處罰責任的,受害人不但得不到一定的經濟補償,而且醫療費用都難以落實,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從我市近幾年的道路交通事故情況來看,確實存在多起事故責任人因其經濟賠付能力或無法確認事故責任人而導致受害人的醫療費甚至受害人死亡后喪葬費用無處落實的問題。
為此,廖志越代表建議,我市應盡快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資金,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
本報記者 謝素德 黃仕忠
友情提醒 關于兩會的更多信息詳見: http://bbs.hynews.org/forum-142-1.html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include/js/digg.js"></script>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