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市 四大項目 國家衛生城市 回顧我市去年里程碑
每到歲末的時候,我們愛做兩件俗套的事兒,一件是對舊年的總結,另一件則是對新年的展望。這次咱也不例外。
回首2011,雖然不免有著風風雨雨,例如校車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讓人揪心讓人深思,但也沒有哪個年份,像它那樣精彩、豐碩,教育創強、國家衛生城市、四大項目、菜籃子工程等等,方方面面演繹出一幅“給力”的年度圖景。
展望未來,2012 已經昂首前來,但是我們無懼風雨。皆因,我們從來腳踏實地,有著奮斗、創新、務實的新河源人精神。
關鍵詞 教育強市
提起山區學校,你眼前會出現飽經風霜的平房,坑洼的操場,破舊的桌椅以及一臉期盼的學生娃。作為山區市的河源,這種場景以往并不鮮見,教育發展確實成了水桶上的“短板”。要如何補齊?這是一個必須面對、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個地區教育落后,一切都將落后,砸鍋賣鐵也要辦好教育。”市政府把學校建設工程放在“十件實事”之首,加快創建教育強市步伐的決心,也讓全市人民看到河源教育輝煌在即。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創強”工作進展順利,全市第一批已有仙塘、源西、忠信3 個鎮成功創建教育強鎮;市衛生學校新校區一期、市博愛學校、河源理工學校實訓中心三期工程3 個項目的建設都在穩步推進。目前,高中毛入學率達86.34%,提前一年實現了“普高”目標,4 年間全市“普高”完成了“三級跳”,創建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4 所、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4所、省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128所。
如今的學校,已經改頭換面。以仙塘中學為例,依臨東江,抬眼望,一江春水滔滔而去,近觀校園,綠草如茵,大樹婆娑,偌大的校園宛如江南園林。其實不單是學校的辦學環境好,辦學設施設備也讓人印象深刻,不論是階梯教室、還是校園展覽室和電子圖書館。
就是要這樣辦教育,這么好的環境,誰不想到這里來上學,誰不想把學生教好呢。
點評
河源是欠發達的山區,不僅經濟發展落后,其他方面發展也是小步慢跑。怎樣才能跑得更快、更久?要快,又要久,魚和熊掌如何兼得?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產力。河源要實現率先崛起,關鍵在“先發教育”——這是提高一個地區競爭力的根本,是關乎市民幸福指數的最大民生工程。
河源窮,辦教育差錢,咱得承認,然而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教育創強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市堅持“砸鍋賣鐵”的決心和 “舍得” 一時經濟增長的遠見和膽識,我們的教育事業肯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才能為城市的未來撐起更廣闊的天空。
關鍵詞 四大項目
2011 年11 月20 日到21 日,廣東漢能、中興通訊、東江巴登城(DD 莊園)、東江商貿物流城(二期)相繼舉行奠基動工投產儀式。而這只是河源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電子和新醫藥“四新”產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核變”的一個縮影。
緣何會發生“核變”?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斗。在發揮后發優勢的同時,河源實施“騰籠換鳥”戰略,集中抓“好鳥”、同類型的“鳥”,從而形成產業集聚優勢,促成產業“核變”。
數據為證:至去年11 月止,“一區六園”共落戶項目671 個,合同投資總額976.3 億元,建成投產項目451 個;河源先后拒絕了400 多個總投資500 多億元的有污染項目;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1 年城市藍皮書》中,河源的人居環境指數排名位居全國第四。
不難看出,河源工業發展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到2016 年,將力爭形成2000 億元左右的 “四新”產業產能和若干產業集群,打造3 至5 家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企業“航母”,使河源未來的產業結構與珠三角站在同一水平線上。
點評
長期以來,河源依靠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位置,引進了眾多企業。然“只見滿天星斗,卻不見月亮”,企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抵抗風險的能力較低確是不爭的事實。好在,2011 年金秋時節,一場由大項目引發的產業“核變”正在河源大地上進行著。我們有理由期待四個“重量級”項目將發揮乘數效應,讓河源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跑得更快、更穩。而河源的經濟發展,也將因此迎來又一次的美麗嬗變。
什么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如今,河源給出的答案就是“大項目”。具有標本意義的是,審視這條發展之路,可以收獲兩個重要經驗:其一,“三反”理念能夠成為指導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錦囊妙計;其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比翼齊飛。
網友競選“兩代表一委員”。
關鍵詞 網選代表參政
如果說2008 年原市委書記陳建華的網絡信箱——“華哥信箱”正式開通接受網友咨詢,是開創了河源網民“網議民生”的元年,那么 2011 年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謂是開創了河源網友“網絡參政”的時代。
2011 年10 月11 日,陳建華在“公仆微博” 發出“英雄帖”稱:在換屆之際,擬在網民中公推公選市黨員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一名。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紛紛熱烈響應,發帖推薦心水人選。數日后最終產生6 位初定推薦人選。
10 月20 日,河源3 名網友通過公推公選的形式被推選為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推薦人選。
此舉讓河源網絡問政再進了一步,網民們不僅可以在網絡社會中“你來我網”,也能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秀出風采”。
至此,河源的網絡問政實踐,已從“華哥信箱”衍生拓展為一個包括公仆信箱、公仆在線、公仆微博、手機短信信訪系統的立體網絡問政平臺,從網絡延伸到網絡內外,讓網民在網下參政議政。
點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以新的姿態破解發展難題、尋求發展對策,領導者的謀略必不可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參與熱情也必須得到尊重和珍惜。當網絡表達日益常態化,網民無疑成為一個巨大的人才庫,他們知識面廣,視野開闊,思想前衛,富有活力。2011 年經網民推選出來的代表和委員應運而生,猶如“一枝出墻的紅杏”,如此引人注目。
而我們,在網絡這個看似虛擬的世界里,看到了自由正義、民間智慧,更看到了網絡環境漸趨寬松,公民言論自由得到進一步保障,社會民主正走向進步。
關鍵詞 陳建華“交棒”何忠友
“我人不在河源,但心永遠在河源。”“華哥”揮一揮手,留下赤誠的祝福,作別河源。網友不禁疾呼“華哥,常回家看看啊。”
“華哥”是河源人對原市委書記陳建華的 “愛稱”,是一種感情的濃縮。何以贈其這樣的愛稱?原因無它,五年來,這位書記帶著河源人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去年12 月14 日,長期從事交通工作,原省交通運輸廳廳長何忠友,接過了原市委書記陳建華的“接力棒”。而我們從新書記何忠友的工作經歷中,可以看到這位書記年富力強,思想敏銳,有開拓創新精神,曾經大刀闊斧地推進行業體制和機制改革,完成了燃油稅費改革、交通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等,深化交通運輸行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了行業發展體制機制。
“開拓創新、勤政為民、干凈干事、不辱使命”,在河源市領導干部大會上,新任市委書記何忠友向全市人民莊嚴承諾,并表示對河源的未來充滿信心。
點評
“華哥”轉身,留下一片掌聲和喝彩,而市民們對新任的新書記何忠友同樣地寄予深情與厚望,有網友就以其名戲稱新書記是河源(何)忠實(忠)的朋友(友)。
帥有良謀,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新老帥交接后,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河源發展的背后將繼續會有一股強大的“推力”,助推河源跑得更穩、更快。
全民參與創衛,7 年創衛圓夢。本報記者陳仕平攝
關鍵詞 國家衛生城市
去年12 月20 日,對河源人民來說,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是日,市長彭建文從北京捧回了“國家衛生城市”金牌。
我市自2004 年第四次黨代會提出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在“創衛”路上走了七年。7 年來,回首艱辛來時路,市委、市政府強化愛國衛生組織管理,興建了一批環衛、環保設施;改造、新建了一批農貿市場和市區道路、小公園、綠化景觀帶;改革了市區環衛管理體制,完善了“門前三包”責任制,實行了創衛網格化管理。
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全民參與的熱情:群眾配合保潔隊伍“收”垃圾,保潔一步到位;志愿者宣傳創衛的身影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全民參與讓河源的環境今非昔比,城市道路新了,花草多了,街面美了,城市更美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更加舒適了!
終于,在去年的11月,我們順利通過了為期兩周的公示,被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萬綠河源再添一張光彩奪目的城市名片。
點評
過五關、斬六將,7 年的創衛取經路,終修得正果。7 年,悄然中,河源發生了美麗 “嬗變”。
然而“創衛”是一項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壯麗事業。唐僧取經凱旋后還尚要研讀經書。同樣的,我們捧回“國家衛生城市”這一金牌后,也要常擦才不至于讓其蒙灰,故態重萌。不斷擦亮衛生城市這張名片,變“創衛”為“常衛”,這是我們進入后創衛時期的重要任務。
而在這后創衛時期里,我們每個人都應成為創衛的“戰斗員”、“宣傳員”、“監督員”,從我做起,一點一點地根除創衛“牛皮癬”,發揚保護環境、維護健康的精神。這無論是在過去、當前,還是今后,都是我們愛護美好家園的“保潔抹布”。
本報記者 黃丹 黃春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