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友到市衛生局等部門調研時指出為人民幸福而發展
減少看病環節能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一年之計在于春。昨日,市委書記何忠友帶隊到市衛生、教育、扶貧、住建、環保、國土等部門調研時指出,新年伊始,各部門在謀劃新一年工作時,要牢記省委書記汪洋對我市提出的“為了人民的幸福而發展”的要求,想人民所想,共建幸福河源。
市領導黎意勇、李揚達、章權、朱蔚蔚等陪同調研。
“為人民的健康提供優質醫療”
如何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在市衛生局調研時,何忠友提出,各醫院要為患者減少看病環節和一些不必要的檢查項目,降低治療費用。
據市衛生局局長歐陽毅介紹,“看病貴”除了藥品定價高外,還因為部分醫院和醫生為患者提供了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和過度治療,“現在我們的醫生臨床基本功在退化,都依賴設備輔助檢查,一些可以通過體檢就能發現的病況,卻要B超、CT都上,增加了群眾的看病負擔。”
歐陽毅提出,醫院要盡可能的想病人所想,減少一些繁瑣的看病環節,切實糾正醫藥購銷、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醫生要提高醫療水平,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擴大范圍的檢查,同時,要有針對性的用藥,一種藥能治療的就不要其它藥也用上;此外,要逐步在全市統一建立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并實現電子化管理,這樣就可以為群眾減少看病環節。
“要為了人民的健康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何忠友說,這是建設幸福河源最基本的要求。他要求,今后要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細化、簡化看病流程,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近年來,我市教育事業發展迅猛,成績顯著。對此,在市教育局調研時,何忠友感慨地說: “我深深為河源尊師重教的熱情、動力所感動。”
他說,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咬住創建教育強市的目標不放松。因此,要做好教育發展規劃,對學校布局、規模做好動態調整;要形成合力辦好教育,“河源辦教育的成績大、差距大、困難大、希望大、決心大”,要繼續保持對教育的大投入,繼續發動社會捐資辦學;教育工作者要繼承和發揚好“為人師表”的作風。
“教育是我們的希望,對教育的投入就是投資我們的未來。”何忠友說,大家要共同努力,扎扎實實地推進教育“創強” 工作。
“要建立長效脫貧機制”
近年來,我市扶貧“雙到”成績顯著,至2011 年底,我市累計投入扶貧“ 雙到”資金16.8 億元。目前,全市318 個貧困村均已脫貧,87.2%的在冊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超過了2500元。
在市扶貧辦,何忠友指出,今后要建立好長效脫貧機制, “扶貧,不能扶著不貧,一放手就返貧了。”他說,今年要打好扶貧 “雙到”的決勝仗,對尚未脫貧的貧困戶進行分類梳理,摸清情況,做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要總結好扶貧“雙到”的經驗;制定好《河源市扶貧開發實施意見》,細化目標,落實責任。
“樹立起環保自覺理念”
一直以來,河源的建設都需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個關鍵問題。在市環保局調研時,何忠友強調,每個人、每家企業都要樹立起“環保自覺”的理念。
他說,“自覺”是有深刻內涵的,即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去做,“只有人人都發自內心的重視環保,才能建設好幸福家園。”因此,每個人和企業都應承擔起責任,不能以污染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代價。
此外,何忠友提出,在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污染減排任務時,要推行目標責任制;要適度超前建設環保設施;在環保經營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做到良性循環;利用生態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鐵腕監管環保工作;全力備戰“創模”國檢。
“規劃要考慮100 年后”
未來,河源的城鄉規劃應如何做?在市住建局,何忠友提出,規劃要考慮到100年后,有長遠的眼光。 “規劃就是生產力。”何忠友說,一個科學的規劃能有效節約今后建設的成本,創造財富,因此,在制定規劃時要有“百年眼光”,“城市的骨架和框架制定好后就很難改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以前的規劃不科學,今后要來建設時,才發現沒有地方種樹、建設,也沒錢來拆。”
同時,要精心打造宜居城鄉。何忠友指出,在實施“宜居城市”戰略時,要體現出河源的山水、生態、休閑特色,展現嶺南文化和客家文化,體現低碳、環保,并著力做好名鎮名村建設。
此外,規劃要有利于推進城市經營的良性循環。何忠友說,城市的規劃、開發應該以政府為主導,有步驟地推進,嚴控土地等公共資源的密集開發,力求做到“開發一片,點亮一片,帶動一片,造福一片”,“讓被征土地的群眾能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
“嚴格執法打擊非法采礦”
“非法采礦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和諧穩定。”在市國土局,何忠友強調,市國土部門要嚴打非法采礦,維護好礦產開發秩序。
此外,他提出,國土部門要加快用地手續組織報批,確保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用地;用好用活用地指標,盤活閑置土地;要堅持節約和集約用地,在土地使用上進行創新,力爭實現多贏;要維護好被征地農民的合法利益。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