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背村書香圍大門曾掛有竹制對聯 如今存放村民家中
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堪稱“和平歷史的縮影”。黃春燕 攝
初春乍暖還寒時,記者走進了“和平歷史的縮影”——和平縣大壩鎮水背村。
村里一片寧靜,只見幾只家雞在啄食,整個村莊似乎在沉睡之中。
水背村,距和平縣城陽明鎮北面5 公里,舊稱和平峒,明正德十三年(1518 年)前未建和平縣治時是和平巡檢司所在地。這里散落著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民居,蘊藏著和平縣各個歷史時期的遺存,被和平文物普查隊認為堪稱“和平歷史的縮影”。
龍衣圍屋顯客家特色
“老屋是我們村最老的屋子了。”記者在俊興樓前遇見了70 多歲的盧伯,他口中的老屋指的是始建于明代的老盧屋。
老盧屋是一座“龍衣”圍屋,占地面積12500 平方米,規模宏大,四重圍,構造特殊,因為屋址近在河邊,建造者從風水堪輿方面考慮,所以平面橢圓似船形,因此又稱為“船形屋”。
記者從老盧屋的西側進入,卵石砌筑而成的圍墻,如今已成斷壁殘垣,半圓形的前院也成了雜草的“樂園”。走進老盧屋,一重又一重,房屋一間連著一間,靜靜的,空無一人,泥磚、青磚重重疊疊,地上鋪滿了平滑的橢圓鵝卵石……這是一座恬靜悠然而具有濃濃客家特色的圍屋。
走出老盧屋,若不是那斷垣的提醒,怕是那歲月流逝卻不覺。老盧屋雖已破舊,但和平文物普查隊認為它是和平縣內少見的明代“龍衣屋”,具有重要的客家歷史研究價值。
楹聯傳揚客家文化
客家人歷來追求天地人和,崇文尚武,推崇勤儉持家之道,在水背村的古民居群中,隨處可見楹聯、牌匾、對聯等墨寶,處處都傳揚著客家人傳統美德。
在始建于明代的和平巡檢司舊址——書香圍,村民盧仕偉告訴記者,書香圍大門兩側本掛有竹制對聯“書禮傳家花似錦,香風入座樂天倫”。不過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村民已將它們分存在族里年老的長者家里。為了能讓記者一睹古跡,盧仕偉打電話、跑門走戶找了許久,可惜由于多數村民外出,未能找到。
在建于民國時期的俊興樓,過正廳,就能看到內儀門門額上紅底白字書寫楷字“華萼聯輝”,兩側陰刻篆字對聯“創業實難艱當思祖先克儉克勤承世澤、家成真不易乃愿子孫惟耕惟讀振家聲”;而“和氣致祥”“修身”“齊家” “勤補拙”等這些宣揚客家的傳統美德的墨寶更是能見諸側廳、房間門額。
特色建筑見證和平歷史
從世代相傳的語言文字、祖輩訓誡中,不難看到一個家庭、家族走過的歷程。而建筑作為一種被稱為“凝固的文化”,同樣也能體現一個村落,乃至一個城市走過的歷程。
水背村除了擁有老盧屋這一少見的明代“龍衣屋”,同時還有“司背朱屋”這樣一座獨具特色的客家府第式建筑,其被認為與“龍衣屋”、方圍屋并稱為和平清代三大特色建筑。
司背朱屋建于清代,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客家府第式建筑,坐北向南。走到屋前,正面一排七門,正門上墨字“紫陽草廬”,門前是卵石鋪就而成的銅錢圖樣,門前還有寬闊的余坪與半月形池塘,站到屋前西側的高處,能看到東、西、北三角都建有碉樓。
仁修樓建于民國,人們有時稱其為“地主樓”,高二層,四角除了有碉樓之外,背后與旁邊附建有帶騎樓的洋樓,可在其中穿行。
水背村,在這個小小的古村落里,人們能同時看到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民居,展現和平各個時期的建筑特色,不愧被稱為 “和平歷史的縮影”。
本報記者 黃春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