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長沙村曾有大量古建筑 現存不足30座
大長沙村現存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和碉樓。
穿過連綿的青山,踏上清代石拱橋,步入青磚瓦屋,如同穿越了數百年;每一次轉身與抬頭間,都是古樸又精致的老房子,還有樹陰遍地的古榕樹,縱橫交錯的石階路……這里淳樸的居民總能自豪地向外人講述關于古村悠久的歷史。
這個古村落,正是此前入選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的龍川縣麻布崗鎮大長沙村。它位于麻布崗鎮中北部,距離圩鎮約5 公里,四面環山。在群山的懷抱中,大長沙村如一位遠離了塵世的老者,睿智而獨立。
600年大長沙村
來到麻布崗鎮,大長沙村是必去之處。因為它建村年代悠久,書院、碉樓等古建筑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在龍川縣現存古建筑中可謂首屈一指。
大長沙村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至今已600 多年,這里歷來崇文重教,明清以來先后設有奇峰、方秀、文林、清雅等書院。在科舉時代曾有舉人10 人,還有許多貢生和秀才。不僅如此,大長沙村還保存有不少建筑年代悠久的宗祠和民居,如緝槐祠、志用公祠、直方大王屋、錫嘏夏等。
沿著石階路細細探訪,村中卵石曲徑,青磚黛瓦,鏤棹雕欞;老街、小巷布置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錯落其間。每座宗祠、古民居均有十分精美的雕梁、壁畫,而部分石柱上還刻有諄諄家訓或族史記載。更讓人驚奇的是,這些古建筑的設計格外巧妙,幾乎是家家照水、戶戶映云。青藤白墻黑瓦,石頭鏤花窗戶,雕梁畫棟門樓,無不顯現出曾經的繁華。
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內曾有碉樓(當地人又稱炮樓)36 座,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5 座,俱是墻厚壁堅、門小窗細,高4 層以上,最高的有6層,防御性甚強。
以“炮樓”著稱
在大長沙村,除了探訪年代悠久的書院、宗祠之外,更值得深入了解的是,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的碉樓。因為在當地,“炮樓” 無人不知,而“炮樓”背后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碉樓對當地村民的影響并不亞于其他古建筑。
這36 座碉樓有序地分布在村內,每座碉樓之間相距大概300 米,形成一個橢圓形狀的包圍圈,將整個村莊緊緊地包圍了起來。登高俯瞰,這36 座碉樓就像 36 名戰士,時刻在守護著這座古村落。
“這些碉樓是清末到民國時期,分別由不同姓氏的族群先后建立的。”當地村民王受榮說,聽村里年長的老人早年間回憶,大長沙村在清末之前有不少名門望族,出了許多舉人和秀才,村莊較為繁盛,爾后因為戰亂頻繁,村莊四周出現了不少強盜劫匪。因此,當時村里幾個不同姓氏的族人便聯合在一起,商討了建“炮樓”抵御外敵的想法。后來,“炮樓”越建越多,就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逐漸倒塌的古建筑
物換星移,滄海桑田。600 多年來,隨著朝代的更替、動蕩的年代,大長沙村的許多古建筑逐漸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
曾經數量繁多、建筑精美的宗祠、民居、碉樓等古建筑,如今現存僅4 座宗祠、20 余座民居、 5 座碉樓。
即便如此,大部分現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仍面臨著隨時倒塌的險境。“原本現存完整的古建筑不止這些,遺憾的是,好幾座宗祠和碉樓在前年的一場大雨中倒塌了。”王受榮回憶說,上世紀90 年代初,許多宗祠還住著人,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們逐漸建起了樓房,導致這些古建筑久無人居住、年久失修。
讓人擔憂的還有,包括現存的古建筑仍有大部分處于無人保護的狀態。王受榮說,因為無人看管,過半的宗祠遭過小偷的光顧,部分有歷史價值的古物被偷走了。不僅如此,現存的宗祠、碉樓等古建筑的墻體還出現了不同程度裂縫。
幸運的是,大長沙村被評為省第三批古村落后,龍川縣、麻布崗鎮專門召開了專題商討會,研究制定保護方案,擬撥款修繕現存的古建筑。
雖然村里現存的古建筑已不多,但幸好人們開始懂得了挽救,起碼能讓這些古跡和歷史遺留的人文瑰寶,得以繼續傳承。
本報記者 吳志堅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