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村古民居布局巧妙對現代建筑設計具有啟迪意義
臨江古屋似竹排。本報記者 黃春燕 通訊員 張小亮 攝
青山環抱,綠水縈回,在青山綠水與白云繚繞之間,和平縣東水鎮大壩古村那粉墻黛瓦的屋舍、飛檐翹角的祠宇,甚至于這里宛轉的古道與石桅夾、古井,仿佛都定格在某一時刻,讓人感覺像一下子跌入古老的時光隧道中。
500年前的巧妙布局
建于明朝年間的大壩古村,歷經了500 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十二棟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每一棟民居都是府第式建筑,占地面積800 到1000 多平方米不等。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數文林第、保世滋大和東塘凝輝。
不同于村子里其他古屋的是,這三棟古屋都背臨東江而建在同一直線上。站到稍遠的高處看時,則讓人不禁為它們的巧妙布局而驚嘆:三棟古屋整齊劃一地排在同一直線上,背靠東江邊,遠遠看上去,就像是一列停泊在東江河畔的竹排!
駱其球和駱德傳兩位老伯告訴記者,相傳駱氏先祖們在修建時請了當時龍川縣最好的風水先生查看地形,風水師說,要修建成“竹排形”的房屋,靠近東江河,可經得起特大洪水的考驗,順風順水,而且原來在古屋的北邊還有一棵古松和一口古井,這才是完整的布局。
這一巧妙布局也曾令第三批 “廣東省古村落”考察團贊嘆不已,認為大壩古村落的水系的形成背景、水系形態的布局等,具有濃厚傳統的審美文化精華,這些傳統的精髓,對現代的景觀建筑設計具有啟迪意義。
古村里,除了布局巧妙的排屋,還有不少書舍,可見古村崇文重教之風的濃厚。駱氏從明朝年間遷居至此建村以來,一直都很重視教育,解放前還設有“學資田”,資金全部用于教育事業。這種風氣同樣也影響著先人對房屋的建造設計。
在竹排古屋中的文林第旁,就設有一間“新凝書舍”。駱德傳老伯告訴記者,他小時候就曾在此讀過
書。而在紫氣東來古屋,書舍建設規模就更加完善,不僅有“挹江書室”、“荊樹并茂”、“五花炒錦”、“四杰齊名”和“亦愛吾廬”等書舍,還設有“經館”“蒙館”“私塾”等更專業的教育場所。最近該村被認定為“中共和東地區第一個黨支部舊址”的倫公小學,曾為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的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并迅速成長為和東地區第一個強大的戰斗堡壘,是人民奮力抗日救國的見證。
風雨飄搖中的文昌閣
古村文風濃厚,可惜的是,村中作為文化象征之一的文昌閣卻在風雨飄搖之中。記者來到文昌閣,只見文昌閣高三層,兩側是已塌陷的單層矮屋,門口倒著原本供路人休憩的石凳,而從現存的遺跡觀察已經看不出文昌閣的原貌了。
“ 以前文昌閣正廳供奉著 ‘倉頡先士’神位,墻壁兩側上分別書‘忠孝’和‘廉潔’。二樓供奉著孔子牌位,清楚記得牌位上有橫額‘萬世師表’……”駱其球向記者描述著他記憶中的文昌閣原貌。
“原來文昌閣的正脊上還有寶珠剎與鰲魚,可惜在‘破四舊 ’時被毀了。”駱德傳指著文昌閣的屋頂道,言語中難掩惋惜之情。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壩村被評為省第三批古村落后,和平縣、東水鎮以及古村村民們更加重視對古村落以及相關文物的保護。村主任駱小洪告訴記者,希望能得到資金支持,更好地保存古村原貌,并結合東江的地理位置,開發這些資源,把古村落建設成旅游景點,使古村落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為村里、鎮里帶來更多的福利。
本報記者 黃春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