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心古村壹修堂防御系統全面 與陳家祠“師出一門”
藍口塘心村古村落一角。本報記者 張濤 攝
東源縣文化部門評價說,藍口塘心村壹修堂是嶺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集私塾、糧食加工廠、廁所、雕樓、戲樓、花胎和古水井于一體,是防御系統最全面的古建筑之一。經歷了幾個朝代,其屋宇尚保存雕龍刻鳳,壁畫鮮艷、字跡清晰,很值得前往參觀。
塘心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村民有十幾個姓,但以陳姓為主,他們在明代就從中原遷居此地,并在此繁衍生息。全村居住387戶人家,總人口1750人,常住人口1300人。
嶺南客家古民居代表作
歷代塘心村民辛勤耕耘,留下了一座座規模宏大、工藝精湛、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它們錯落有致地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一幅嶺南客家古村落美景圖。其中最有特色的古民居當屬陳氏壹修堂。
壹修堂始建于清同治二年,坐東向西,呈三進兩橫屋布局,總建筑面積5000 多平方米,典型的客家方屋式結構。主體建筑由斗門、頭門、上下兩堂、左右橫屋、戲臺及護臺(花胎)構成;附屬建筑位于主體建筑右側,由兩棟橫屋和一棟碉樓組成,分別為糧食加工場及家畜圈舍和陳氏私塾,為后來加建。
與陳家祠“師出一門”
東源縣文化部門相關人士說,壹修堂集私塾、糧食加工廠、廁所、雕樓、戲樓、花胎和古水井于一體,是防御系統最全面的古建筑之一,堪稱嶺南客家古民居的代表作。經歷了幾個朝代,其屋宇尚保存雕龍刻鳳,壁畫鮮艷、字跡剛勁,實屬罕見。
東源縣文化部門相關人士說,壹修堂最值得稱道的是采用“三雕一塑一彩”傳統建筑裝飾工藝手法。據考證,其建筑師傅與廣州陳家祠建筑師傅出自同一家,這對于研究客家文化歷史和客家古民居建筑史、客家人文景觀歷史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記者在壹修堂看到,木雕樓刻貼金藝術。其質地上乘,選料精細,手工精良,集五華石匠、興寧名畫工、省內書法名家的杰作于一體,將整棟屋設計裝飾得美輪美奐,猶如皇宮金殿般,其木料更稱得上上乘,歷數百年不腐朽。特別是左橫屋前延伸而建的木結構戲樓,屬半露天式,久經風吹雨淋,絲毫無損,木料如故。更神奇的是,整棟樓從未出現過蟲蟻侵蝕,得以保存完好。從風水角度來說,其屋坐東向西,日照時間充沛,也是渾然天成、恰到好處。
曾是風云際會之地
記者注意到,壹修堂處處保留著時代的烙印,有清朝文人墨客的丹青墨寶,有民國時的駐軍番號,有大革命游擊隊的豪言壯語,有大躍進時期的宣傳巨幅畫像,有文革期間的“忠”字海洋,這不僅僅是棟建筑物,更是一部見證歷史的百科全書。
塘心村委會主任介紹說,壹修堂一度是風云際會之地。1947 年春,國民黨一九六師指揮部在壹修堂設立。1948 年春國民黨偽保第十三團在壹修堂駐地。當年在咸水塘談判后,變成了1949 年春東江游擊隊第二營三連在壹修堂駐地,解放后又改為公社食堂,1958年成為人民公社二營營部。1958年冬至1960年為人民公社塘心大食堂、會議中心、電影院劇場。1964年為洪水接收災民主要地點。1966年為文化大革命塘心總部。
“三位一體”開發古村旅游
塘心村從明代立村以來,其村址未有變動,村落原形態保存較為完好。除了壹修堂,村周邊還建有十多棟典型的保存完整,工藝精湛的明清時代客家古民居,有下新屋、老屋、樓下屋、兩閣樓、官廳屋、塘太屋、塘美屋、老黃屋和肖屋等。這些規模宏大的古建筑與壹修堂相為呼應,有機結合,歷史風貌保存較完好。
業內人士指出,沒有文化底蘊的旅游景點沒有競爭力。我市的古村落、古民居不依托發展旅游這個載體,也就不可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當地鎮計劃依托塘心村古村落、度假村、藍口水電站等“三位一體”開發古村旅游。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村已成立了由藍口鎮政府、塘心村委會為主的保護管理機構,劃定了陳氏壹修堂的保護范圍和建筑控制帶,從祠圍墻外緣起向東、西、北面各延伸5 米,向南面延伸10 米,并樹立了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標志和說明牌。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李遠來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