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耳圍屋已有170多年歷史成客家黃氏一族精神家園
在我市18 個“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保護名錄中,連平縣油溪鎮茶新村的茶壺耳圍屋引人注目。該圍屋前棟正面外墻筑飾為 “罐耳形”,在當地稱為“茶壺耳”,故得名“茶壺耳屋”。相對獨特的造型,吸引了眾人目光。
據了解,圍屋是落居該地的黃氏十七世祖錫銅公所建,歷經祖孫三代,有170 多年的歷史。此外,圍屋占地面積5492 平方米,隨處雕刻著精致圖案,工藝技術較高。看來,能夠積攢如此規模且富有特色的產業,主人想必是當時的大戶人家。
雙肩挑出來的產業
恰恰相反,茶壺耳屋的建造者并非大戶人家,偌大產業卻是靠肩挑出來的。
相傳黃錫銅兄弟三人家境清貧,除種田還靠賣力氣營生——幫商人將貨物從忠信送到河源、江西、福建等地。有一次,黃錫銅三兄弟在挑送福建老板的貨物時,老板在途中病發身亡。黃錫銅不僅把貨物挑到目的地,還將老板的尸體運回老家。老板全家為報答黃錫銅,便將忠信的幾間店鋪送給他。從此,黃錫銅開起雜貨店。“三兄弟力氣都大,一共能挑1000 多斤,他們走路很快,常年往返各地區。”村民黃國濃覺得,偌大祖業是先祖一肩肩挑出來的,每塊磚瓦凝聚著勤勞美德。
其實,現在的茶壺耳屋不全是黃錫銅建造的,而凝聚著包括他在內黃氏三代人共30 多年的血汗。相傳,黃錫銅10 多歲開始做挑夫后來開雜貨店,但直到他40 歲才攢夠建房的資本,當時建成的規模也遠小于現在。不過,隨著家族發展和子孫繁衍,他的后代繼續在外圍擴建房子,直到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據了解,茶壺耳屋有180 多間房屋、三棟祖堂,大小門19 扇,馬巷、過道、廳堂、天井、走廊如脈絡相連,四通八達。圍屋的地面有用小卵石拼砌成精美“蓮花圖”、“太極圖”等。據傳,屋內鋪的石塊越多,預兆子孫后代越多。歷經歲月洗禮,卵石地面遭到破壞,雜亂的頑石,正訴說著古老的歷史。
戰爭年代的指揮所
隨著時代變遷,茶壺耳屋也歷盡滄桑。但古老建筑自存在之日起,就會自覺融入歷史的發展潮流。
茶壺耳屋全部面積有上萬平方米,是完整的“四正”結構。據說,從惠州至江西贛州一帶,這種建筑規模唯此處所獨有,而其他圍屋“有此屋之大,無此屋之‘四正’;有此屋之‘四正’,則無此屋之大。”早在1900 多年前,先祖就從湖北孝感輾轉至河源,建筑不僅凝聚客家風情,更留存著中原漢族價值觀。
其實,茶壺耳屋在戰爭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 年1 月,“東江華僑回鄉抗日服務團”龍和隊 20 多人從龍川老隆出發進駐連平忠信、大湖,當時部隊指揮中心就設在茶壺耳屋,并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此外,這里還舉辦過民眾夜校等活動,更發展了黨員,譜寫了連平黨史新篇章。解放戰爭時期,東江縱隊華南回鄉工作團也曾將茶壺耳屋作為地下活動據點,開辦義務教育學校,宣傳革命思想,發展黨員。解放后,這里成為革命老區紀念地。目前,茶壺耳屋是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系統的修復工程
曾經熱鬧的茶壺耳屋變冷清了,但她始終是族人的精神家園。據了解,茶壺耳屋最多居住有 450 人,現在大多數人家搬出去住了,有的在村里建樓房,有的在外面買房子,還住在老圍屋的只有一戶村民。黃國濃說,每年正月有數千名黃姓宗親來圍屋拜祭先祖,絕大多數房間很亂,瓦片散落一地。拜祭者站在修繕過的廳堂中,還是害怕被瓦片砸中。
其實,被認定為省級古村落之前,我市就著手保護和修繕茶壺耳屋。2010 年,我市決定籌資300 多萬元對目前擁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稱號的茶壺耳客家圍龍屋進行修繕,除更換爛木頭和殘磚瓦礫,對所有墻面都采取保持原貌。此舉確保圍屋不失古民居風格,更對我市保護和修繕其他古民居具有借鑒意義。
不過,談到茶壺耳屋的保護,黃國濃心里的石頭并未落地。原來,茶壺耳屋位于省道旁邊,正好處在地勢低洼點,1980 年代修繕公路時,影響圍屋前的排水溝貫通。每年雨季來臨,圍屋被泡在齊腰深的水里,周圍是一片汪洋。長時間浸泡嚴重影響圍屋的安全, “要杜絕圍屋泡澡,需新建500 米專用排水道,但管道需穿過公路,將出水口接到小河。”黃國濃表示,修好排水管道后,才算真正保護了茶壺耳屋。
本報記者 周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