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膠囊事件,藥企責任本不該缺失
“我負責!”大概是事故后,最稀缺的聲音。不法廠商使用鉻超標的工業明膠生產藥用膠囊曝光后,修正等9 家藥廠13 批次膠囊劑藥品上黑榜。而9 家涉嫌“涉毒”的藥企卻自己辯護,聲言行業生存難,意圖冷處理。至今,仍無一家企業向消費者公開道歉。
消費者擁有知情權,這個原本的常識,有時來得并不容易。從對老酸奶和果凍內幕的不細說,到破皮鞋吃到胃里,挑動著國人神經。然而,正當“不細說”語焉不詳時,河北某企業熬制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進入患者腹中的事件一經披露,引起軒然大波。
試想,當我們患病吃藥的時候,首先會洗干凈手,將治病膠囊倒在手上吞服。我們極為講究洗手,防止病從口入,卻不曾懷疑入口膠囊的衛生。此刻,筆者想起“是藥三分毒”的中醫理論,中藥所說的“毒”是藥物天然屬性,古人用藥順從天然趨利避害。而毒膠囊卻闡釋了新理念—— 制造“毒”。
然而,破壞消費者對膠囊藥物信任的9 家企業仍沒有道歉!或許它們覺得事件的發展會是這樣,輿論指責生產者和監管者,有關部門嚴厲查處責任人,息事寧人后按行業規則接著走。一場場的“運動式”治理軌跡,轟轟烈烈而來悄無聲息遠去。在慣性思維驅使下,“久經考驗”的企業見怪不怪,因為法不責眾,中槍的不會是自己。
這次事件會走向“運動式”歸途,最終息事寧人嗎?我們發現,生產明膠的是正規企業,生產膠囊的也是正規企業(新昌是有名的膠囊之鄉,年產量占全國藥用膠囊1/3),而上榜的 13 種藥品也全是正規醫藥公司生產的。到底是“正規”掙脫監管系統,還是監管系統本就形同虛設,或者干脆是市場真空?
和以往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不同,“毒膠囊”事件發生,所幸不是拿遭受摧殘受害者敲開的,但這并不能讓人安心。與手握公權力犯罪造成危害比普通人更明顯類似,“治病救人”的醫藥行業造假比普通食品安全更讓人無法容忍。因此,我們不需要就事論事處理相關責任人,而應該正視行業問題并推動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雖然,河源市民對膠囊安全性產生擔心,有市民棄膠囊改買片劑,還有藥店主動自查,都體現當下對安全高度敏感。所幸目前我市尚未發現涉事“毒膠囊”,槎城市民可以放心服用膠囊了。筆者相信,監管部門和市民都將行動起來,主動發現及時匯報,阻截毒膠囊流入。如果每個地方都這樣做,毒膠囊終將無市場藏身。
其實,從全國范圍來看,膠囊只是醫藥生產行業極不起眼的一環,但促成事故的絕不可能是單一因素。正因為醫藥關乎全民健康,監管部門更要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和決心來,寄希望于全社會,尤其是第三方的介入。否則,一旦消費者用 “腳”投票,這個行業將面臨真正的生存困境。
(周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