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爺和市民不文明行為該為“水浸街”負責?
本報4 月16 日報道:市區連續出現陣雨天氣,部分路面開始出現“水浸街”現象。實際上,以往雨季來臨時,突發強降雨等惡劣天氣,加上城市排水設施跟不上,市區多處路面出現一片汪洋,沿街店鋪甚至出現“水浸店”。
點評:市民行為不文明、排水管道設計不足、工地泥沙亂堆放 ……一聽就明白,要不是“天災”,要不就是市民、城市的責任,與相關部門可沒多大干系。但讓人搞不明白的是,年年在升級改造排水系統,卻年年水浸街,難道市民們就只能如網友所戲謔的:要在河源生活,先學會游泳吧,下一個汛期可是又來了!
本報4 月17 日消息:我市近期將開展打擊非法行醫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時間和人力,強力出擊,力爭用三個月時間,基本清除無證行醫黑窩點、醫療機構違規執業等違法違規行為。
點評:集中整治能打掉一批非法行醫的機構,但日常嚴格監管才是封堵非法行醫的長效手段。而要根治,就需合理規劃設置一批社區保健醫療服務機構,逐步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在醫院”的就醫模式。此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看病貴”問題,群眾才能真正擁有優質的醫療環境。
本報4 月17 日報道:日前,有收發快遞的工作人員向記者反映,他按照快件上的地址到海關附近尋找萬綠湖大道西一路,結果卻找不到該路名。記者調查得知,市民口中的大橋北路、西一路、新港路其實都是同一條路,只是大名別名一起上,難免會讓人迷糊。
點評:大橋北路、西一路、新港路,每個地名都有各自的歷史,怎樣才能讓市民不至于“ 蒙查查”?政府除了規范地名,還應廣而告之,為沿路居民統一門牌號,多設置指示路牌。否則,僅以政策規定、規范好的地名也只是停留在紙面上,難以真正便民。
本報4 月18 日報道:網友 “放飛心情”近日在我市民生論壇上發帖說:“早餐打包回來之后,吃到最后,發現打包用的泡沫飯盒已經溶解了,那種感覺就像吃蘋果發現‘半條蟲子’一樣,我把溶解的飯盒吃進去了!”跟帖中,不少有過相同經歷的網友表示 “心驚驚”。
點評:泡沫飯盒大行其道,正如網友所言,奧秘在于“商家圖便宜,顧客圖方便,有關部門視而不見”。從中也可以看出,由于市場需求旺盛,抵制泡沫飯盒的行動必然是一場持久的“攻堅仗”。但是,也只有從自己做起,小的希望才有成為現實的可能。
欄目主持: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