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養水魚獲成功每天限量銷售立志“先富帶后富”
養殖水魚,楊秋生和40多農戶走上致富路
在市區中心市場一水魚檔口,每天限量出售25 只水魚。與商家多賣多賺不一樣,這家檔口的主人顯然并不急著賺錢。這到底唱的什么生意經?其實,藏在背后的,是一個普通農民帶領村民養水魚致富的故事。
打工仔返鄉養水魚受挫
從返鄉的“打工仔”變身“老板”,從幾畝地到近百畝的養殖規模,并帶動當地村民共同致富,農民楊秋生用十幾年時間來實現這一轉變。
今年47 歲的楊秋生是紫金柏埔良洞村村民,20 歲時,他躋身 “打工族”。他告訴記者,以前大家生活很苦,自己一直想為村里做點事,但1993 年在深圳打工,才發現沒有文化,賺的工錢都養不活自己。這時,楊秋生的叔叔叫他回老家,并接觸到水魚養殖。而這一轉變,也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
養殖水魚是技術活,稍有不慎將造成損失。剛開始,楊秋生利用打工省下的小積蓄白手起家,沒想損失慘重,第一次試著養了500 只水魚,最后只剩300 只。原來,賺錢心切的楊秋生希望水魚快點長,就不斷往水池投飼料,加上沒有定期更換池水,水質變壞造成水魚大量死亡。
有了這次教訓,楊秋生決定潛心養殖水魚。“按照水魚的生長規律,只有三年以上的魚才好吃。”但是,一只水魚養三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長時間的純養殖投入。正因為按照水魚生長規律,讓老楊的水魚市場廣闊,從而需要采取“限購”措施。
生活好起來大家一塊養
記者見到楊秋生,他正檢查池塘的供水情況。現在的楊秋生,已是坐擁上百萬財產的“農民”。他反復說:“我就是個農民,只懂養水魚,也只喜歡養水魚。如果不能養水魚,給再多錢我也高興不起來。”其實,老楊平時的話并不多,但只要說到水魚便興奮不已。
1996 年,楊秋生養的水魚開始送往市場,由于水魚質量好,很快受到市場歡迎,他自己也成為了十里八鄉的名人。通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老楊積累了豐富的水魚養殖經驗。此刻,他迫不及待想把技術免費傳授給村民,并熱心指導村里人養殖。他告訴記者,在養殖技術推廣之初,許多鄉親都抱懷疑態度。老楊耐心做鄉親思想工作,最終說服村民趙娜加入。30 歲的趙娜從1999 年起就在外打工,因為文化相對較低,輾轉深圳、東莞、惠州等地,工資始終1000 多塊錢每月。趙娜說: “自己當時還是月光族,買房買車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我回鄉決定跟著老楊學習養水魚后,做了幾年就買了車。”
現在,良洞有40 多戶村民跟著老楊養水魚,年產量10 萬斤,市場空間廣闊,而養殖農民年收入多則十幾萬,最少也有1 萬多元。記者看到,村民并沒有因為養水魚而耽誤農活,水田插滿秧苗,不少村民還在打理菜地。“一戶參與,慢慢就帶動擴大了,現在我自己養殖30 多畝,加上他們的有近百畝。”老楊表示,為打消農戶的顧慮,他提供水魚仔給農戶飼養,養大再幫他們銷售。接下來,老楊打算繼續擴大規模,帶動更多人致富。
本報記者周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