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窮村”的幸福嬗變
“太謝謝政府了!”一位剛建好新房的老人拉著李容根的手表達謝意
4 月24 日,東源縣新港鎮泮坑村。45 歲的張瑞興這一天特別高興,因為他的家里來了一位特殊客人——省政府黨組成員、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李容根。
剛拉著客人們落座,張瑞興就忍不住和李容根談起這幾年生活的變化:房子進行了裝修、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我們真的很感謝扶貧‘雙到’這項政策!”他笑著說。
張瑞興的高興是有理由的。泮坑村臨近新豐江水庫,但地段偏遠,交通不便,2009 年以前,全村的集體收入為零,141 戶村民中有 48 戶屬于特困戶。但是,扶貧“雙到”政策的落實卻讓這個“新港鎮最窮的行政村”發生了巨大變化。
記者看到,村里除了特別干凈外,家家戶戶門前都通了水泥路,村民也全部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和清潔自來水。最特別的是,全村 141 戶都進行了農房改造,而且房屋外墻的裝修保持了一致的風格,使整個村貌看起來十分整齊漂亮。
“現在,我們村已經是東源縣幸福安居工程示范點和東源縣城鄉清潔村。”泮坑村村委會主任張美蘭自豪地告訴李容根。
除了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泮坑村也摘掉了“窮帽子”。村里新建的文化廣場上有一塊巨大的幫扶表,詳細羅列了村里的貧困戶、幫扶人、幫扶項目等內容。李容根詳細查看了后高興地說:“你們幫村民搞板栗種植、養蜜蜂和養牛,不但能讓村民脫貧致富,而且這些項目都是綠色環保的,不會污染環境,很適合山區發展。”
記者了解到,通過入股市高新區和萬綠湖旅游公司,泮坑村每年的村集體收入已達6.6 萬元。而村里48 戶特困戶也都有了“量身定做”的脫貧項目,比如,每一戶最少有一人到企業務工,大多村民都擴種了板栗,一些村民還通過養蜂、養牛或種植生態林增加收入。
“聽了你們的匯報,又在村里看了看,我覺得非常好。”李容根說,除了村容靚麗整潔,村里基礎設施完善,最讓他高興的是,扶貧單位為老百姓找到了一條致富之路,“這些項目都是造血型的,不會工作組一走村民又返貧了,他們還可以繼續種養,繼續務工,生活就有了保障。”
本報記者 蔣安春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