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聞網由河源晚報社主辦!新聞網旗下: 在線數字報 | 新少年
          當前位置:河源新聞網 >> 新聞 > 時政要聞 > 閱讀新聞

          “黃嶺秀才多過狗”成就龍川一處文教勝地

          進士葉銘熙的祖屋

          碉樓守護著黃嶺村 

               “黃嶺”,因荒山禿嶺、草木稀少,山上裸露大片黃土而得名。這個位于龍川縣豐稔鎮西部的小村莊,本村先祖自明以降便在此開基,迄今過去已有500年。可以想象,在古代主要靠砍柴伐薪、營務農桑獲取生存的時代,黃嶺的生存環境并不理想。而先祖選擇的生存方式,將直接制約在此繁衍生息、孕育文明的可能性。

                但如今,漫天黃土早已消失不見,“黃嶺” 成為純粹的地名。山水秀美人杰地靈,是當下黃嶺的真實寫照。那么,是怎樣的力量塑造了當地村民的“環保”意識,推動生存環境的大嬗變。借著這種“人定勝天”的自信,我們又能否解讀更多深意?

                黃嶺秀才多過狗

                目前,黃嶺村共有4600 多人,以葉、饒和陳姓為主。葉姓是大戶,黃嶺的歷史和葉氏宗族息息相關。據族譜記載,早在1520 年,葉姓從龍川縣通衢鎮遷到此處,落居于此的葉姓后人人才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共出秀才以上人物100多個。

                “黃嶺秀才多過狗”,這個看似粗俗的說法,卻在當地盛傳。只要遇到外地人,73 歲的村民葉育遠就會和客人說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老人介紹說,“我小時候聽到黃嶺秀才多過狗,還以為在罵讀書人。”老人表示,7 歲的時候聽到這個說法,并不懂什么意思。“每家每戶都養狗,秀才比狗還多,誰家不出個秀才顯得格格不入。”老人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形象通俗,充滿了生活氣息,容易激勵大家重視教育。

                不過,說到黃嶺的100 多個秀才,葉育遠并不認同。原來,截至清代同治10 年,該村族譜記錄就有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者100 多人,族譜恰只修到這一年。也就是說,從清同治11 年(1872 年)后到1905 年廢除科舉的30 多年,黃嶺新增秀才沒有載入族譜。“全部加起來估計有200多個吧。”葉育遠說。

                其實,黃嶺的孩子大都聽“黃嶺秀才多過狗”長大的,老人的口口相傳,表達對后代的殷切期待,更無意間實現了文化傳承。然而,黃嶺先祖利用故事來傳遞深奧文化,對黃嶺這個文教盛地來說,兩者間并不相稱。在被人發現前,又有多少傳統在傳遞中流失了?

                有種力量鼓勵人

                放眼當下,秀才比狗多已是過眼云煙,但黃嶺文教盛地的榮耀并未消散。從恢復高考到現在,黃嶺村考取大專以上就有200 多人。那么,其中的秘笈究竟是什么?

                在所有秀才當中,清代嘉慶七年進士葉銘熙是杰出代表。葉銘熙的祖屋嶺豐24 號葉屋又稱“高巖屋”,系客家方形圍屋,建筑面積940 平方米。該屋為土木結構,外墻灰沙夯墻,內墻灰沙夯墻基土磚墻體。總體來說,這是記者見過的所有“進士”宅院中,算是最簡樸的了。在高巖屋的墻上,記者發現不少“畫作”。由于寬敞干凈,而且地理位置較好,這里也許是孩子們的樂園,涂鴉作畫不可避免。

                窮則思變,由于重視教育轉換思想,很快改善了當地生態,成為宜居家園。因此,歷史上的黃嶺并不窮。相傳,該村私塾規模大,功能齊全,最多可容納200 人就讀。本村學生上學,連私塾先生都不用去外地請。葉育遠說, “本村出過解元,近代還有航空方面的人才。”

                采訪過程中,“葉叔仟”這個名字多次出現。原來,上世紀80 年代初,黃嶺村民葉叔仟家的4 個小孩考上大學(其中一個中專),由于家境貧寒,眼看孩子沒法繼續讀下去,葉叔仟決定種青菜賺錢,說什么也不讓孩子輟學。那些年的清晨,葉叔仟挑青菜去老隆集鎮叫賣,回家已是中午,匆匆吃完飯又上山砍柴賣錢。最終,4 個孩子順利完成學業。現實的感動,讓黃嶺村民看在眼里感動在心,無論誰家以后多困難,砸鍋賣鐵也不讓孩子輟學。

                現在,葉叔仟80 多歲了,雖然沒住在村里,但村民會時常提起他。正因為古代故事的語焉不詳,讓葉叔仟的精神照亮現實。“砸鍋賣鐵”,成為黃嶺傳統不失的鮮明體現。記者了解到,黃嶺人葉金華的兒子在前年考入北大,而葉金華也是研究生。而當年全村考取大專以上就有13個,其中本科8個。

                村委有了新職能

                其實,我市20 個古村布局各有其特點,但都影響了文化的存在形式。黃嶺村小學位于村中心位置,民居和村委會圍繞著村小學。雖然早已建成現代化教學樓,但圍墻邊的古榕樹卻昭示著悠久歷史。據悉,村小學始建于20 世紀初,由于史料不詳,是誰種植的古榕樹,榕樹有哪些神奇的故事,都成了永遠的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00 多年來,黃嶺村的人才都是從這所小學走出來的。和古代私塾只能容納200 人一樣,村小學曾容納了700 多學生就讀。不同的是,私塾只向本族開放,而村小學破除了陳舊的藩籬。

                其實,作為黃嶺村民的自治組織,村委會必然在崇文重教方面有所擔當。由于現實的原因,培養大學生的成本增加,有村民開始感到吃力。黃嶺村的做法是,對勤奮好學卻家境貧寒的學生,村干部將去家里了解情況,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村書記葉漢基回憶起,2001年,剛考入中山大學的葉某勇的父親過世了,這個家庭頓時失去支柱。正當葉某勇決心棄學的時候,村委會找來死者的親友商量對策,并現場幫助解決2 萬塊錢。“我們找外出鄉賢供葉某勇讀完大學,親戚和村委共墊付6萬元債務。”葉漢基說。

                村委會擔當責任,離不開鄉賢的支持。據悉,黃嶺村現有4700 多人,外出鄉賢300 多人。不少鄉賢因為考試改變命運,都愿意出錢搞好文化建設。“鄉賢對村子的發展做出貢獻,要感謝他們,和他們保持溝通。”葉漢基說,和鄉賢搞關系是一門學問,鄉賢回到村里后,村干部會前去拜訪,平時郵寄一些家鄉的特產。“沒有鄉賢,黃嶺建設寸步難行。”

                詩文教化睦鄉鄰

                這次,黃嶺村入選“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正是對其文教盛地歷史的肯定,也是客家文化“耕讀傳家”的生動體現。葉漢基覺得,和龍川其他古村相比,黃嶺村的房子不是最好看的,數量也不是最多的,但最大的亮點是文化。

                那么,文化和古村落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葉漢基覺得,沒有文化黃嶺就沒有發展,出去闖蕩的黃嶺人肯定要吃虧。因此,重視教育不僅豐富村民知識,更轉變了村民的思想意識。“人有了文化后就變得不同了,以前村民動不動吵架,現在小問題能心平氣和協商,大問題通過正當途徑解決。”葉漢基得意地說,黃嶺村從未出現重大治安案件。

                其實,在被認定為古村落前,黃嶺村是有過迷茫的。葉漢基坦言,農村生活充滿隨意性,隨地養雞養鴨,生活垃圾亂堆放,影響到村容村貌。當得知被評為古村落后,村民的自豪感激發出來。“大家覺得,龍川才幾個點,就有我們黃嶺,這是對我們村的肯定。”葉漢基說,自從被評為古村落之后,村民自覺講起了衛生,這些自覺并非為了經濟效益。村民們覺得,黃嶺評為古村落后,會有游客前來觀光,要將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記者了解到,黃嶺的保護立足開發旅游,但還只是初步設想。讓村民參與旅游開發并受益,是黃嶺追求的目標。葉漢基希望通過政府、鄉賢將黃嶺古村落利用起來,村民提供農家樂休閑,特色還是主打文化。但是,對于村民參與和受益的問題,村委尚未拿出具體思路,也缺乏具體保障機制。

                當下的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教育除了改變個人命運,更是文化整體的組成部分。記者了解到,黃嶺村不僅有崇文重教的傳統,該村還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

                黃嶺歷來有排演戲曲的傳統習慣,民國時期,琴、簫、鼓、樂在該村比較盛行,一些老藝人和青年每逢大喜日子和春節期間都集中在學校等公共場所排練一些山歌劇等文藝節目,在春節期間向群眾公演,深受歡迎。而富有黃嶺特色的“八音”是由民間傳統的八種樂器合奏而成的曲調。

                該村流行的曲調是以粵劇小調為主和吸收其他地方戲的曲調不斷充實內容。八音是以歡快的曲調為主,多為迎親、慶壽等喜慶之用。可見,當時的黃嶺人十分熱愛生活。

                當傳統面臨現實,不免讓人悲觀。由于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傳統文藝活動很難找到繼承者。就在采訪過程中,“八音”老藝人吹起嗩吶,由于老人身體不好,聲音聽起來有些吃力。或許,找不到繼承者才是老人最大的擔憂。

                當然,傳統要想繼續流傳,一成不變顯然不行。“以前放映露天電影,現在都沒人看了。所以村里組織籃球比賽,很受村民歡迎。”葉育遠說,今年春節村里舉行演出,參演的正是本村的初中學生。“我們在鎮上初中開設傳統文化特長班,當然也有所創新。”葉漢基表示,從演出效果看,對傳承文化不需要太擔憂。

                500 年的黃嶺文化在不斷發展,但文化精髓沒有變,這就是“窮則思變”體現出來的憂患意識。

                在黃嶺傳統的民俗活動中,文娛、祭祀和教育相互結合,讀書只是一部分。“文化是老祖宗用來維持家族血脈和家庭發展的途徑,讀書改變命運,其他文化活動則是維系關系的紐帶。”葉漢基覺得,年輕人應該讀書,但是成年人需要豐富的文化活動。無論讀書或者生活,都是維系和傳承文化的體現。

                然而,古今教育的含義并不相同,以前的讀書改變命運后,還要自覺維護文化整體。現在讀書更像敲門磚,淡化了文化傳遞功能。如何在培養現代化人才的同時保留傳統文化活動?如果不能,黃嶺又該如何解答這個難題,讓500 年文教盛地繼續下去?

                本報記者 周秦 文/圖






          上一篇:我市將在全市開展非公專技人才職稱政策宣講活動
          下一篇:我市將出臺“三打”績效考核方案 優秀單位將獲表彰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更多 >>

          熱度排行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案例展示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亚洲不卡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日本三级特黄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日本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鲁丝片| 手机在线看片你懂得|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观看| 免费污片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3d动漫| 四虎永久在线日韩精品观看|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色先锋影音资源|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男女边吃奶边做爽动态爽|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亚洲精品视频网| 欧美剧情影片在线播放| 亚洲第九十七页|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大片免费完整在线看| 特级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欧男同同性videos免费| 久热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伦人妻无码|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巨大黑人极品videos中国|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国产美女牲交视频| 黄床大片免费30分钟国产精品 |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学霸c了我一节课|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 天堂а√8在线最新版在线|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