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焦慮情緒來自對就業前景之擔憂
今天,高考。
這個每年都舉行的考試,本身并無多少炒作價值。但過去的30 多年,每到這個時候,總能夠挑動我們這個國度的敏感神經。雖然高考從炎熱的七月前移到六月,但對于削尖腦袋想擠進大學門檻的考生來說,六月仍舊可能是灰色的。但校門另一端,這里的六月卻是愜意的。因為,六月也是畢業生的畢業季。這數百萬的就業大軍中,不少家長要為孩子就業奔走求人。
回到今年高考,見諸報端有這么幾件事情。“上合組織決定7 日為高考考生讓路,推遲半小時開會。”這是國家對選拔人才、重視人才的姿態。而新聞報道也不忘折射傳統情感,湖北宜都二中女教師周玉蘭路遇劫匪,浴血保護學生準考證,她嘶喊“準考證留下,錢都給你”。當然,新聞也不乏荒誕,北京有家長為了孩子的安靜環境,把小池塘的青蛙全毒死了。如果再加上考前進補而命喪刀下的動物,青蛙或許死得冤但并不孤獨。
不難發現,新鮮事物其實越說越離譜,包含的社會情緒也很復雜。筆者認為,當高考成為社會議題,僅僅考生迎考遠遠不夠。參加過1977年高考的老王說,國家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主要是為解決文化停滯不前的局面,促進文化復蘇。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深化改革以及獨生子女政策的出現,促成民眾生活和思維的轉變,社會情緒更多摻雜了普通家庭的夙求。
跨過獨木橋擁有好前途,往前推 5 年,這應該算是普遍的社會情緒。于是,高考當天全家總動員,陪考人比考生緊張,舉家千里送孩子上大學。“舊聞”已被扔進廢紙簍,但這種情緒并不會因高校擴招,入大學門檻降低而懈怠。如此,這場“國考”更值得人思考。
筆者了解到,2011 年,全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 萬,比2011 年增加 30 萬。可以預見,今年大學的畢業人數將同樣巨大。然而,由于全球經濟衰退造成的實體經濟的不景氣,社會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在美麗的畢業季,茫然代替高興,成為畢業生的普遍情緒。
設想這樣的場景,考上大學擺酒設宴,最終還要為就業發愁,情緒的轉變只在幾年之間。于是,通過可能的途徑擠進好大學,成了不少家庭的愿望。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課業負擔加重,眾多輔導班也排滿行程。拔苗助長般的過度開挖,除了讓培訓班賺得盆滿缽滿,留給孩子的也許是在大學放縱的理由了。
可見,高考既然牽動著社會,社會就不能缺位。不但要重視高考當天,還要重視畢業的那天,甚至關心孩子們上大學的每一天。因為,社會給考生設定了獨木橋,就不能讓他們在跨過獨木橋之后,依然感到寸步難行。
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條條大路通羅馬,道路、航空、鐵路、水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并存,人生發展更需如此。因此,與其重視高考,倒不如更加重視就業。人生無處不機會,只要努力就能行。正如今年高考廣東卷作文提到的,“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這應該不是奢求的夢。
期待,高考結束,畢業季的情緒是曼妙的。
周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