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聞網由河源晚報社主辦!新聞網旗下: 在線數字報 | 新少年
          當前位置:河源新聞網 >> 新聞 > 時政要聞 > 閱讀新聞

          青云村留存有30多座古民居 產權分散成保護與開發瓶頸

           

               眾所周知,連平縣上坪鎮素以盛產“嶺南佳果”鷹嘴蜜桃而聞名遐邇,而離此不遠的古邑龍川境內也有個上坪。兩個上坪都位于縣域北部,連平上坪與江西定南交界,龍川上坪卻與江西尋烏交界,算得上共性了。只不過,龍川上坪雖無桃花可賞脆桃可食的風趣,但該鎮青云村數百年的村落變遷史,卻讓人不敢小覷。

                青云村,源于“青云直上無多地”。該村位于狹長山谷,兩側高山陡峭氣勢撩人,預留的可耕用地并不多。因此,古民居單獨建設且分布散落,無法形成聚落帶,體現人類積極適應自然的理念。其實,在沒有打通公路前,青云與外界往來并不方便,少經世事變遷的青云更像天然博物館,雖缺少阡陌交通的圖景,卻保存著各個世代的古民居。

          眾民居脈絡清晰

                青云村落始建于明代,村落祖先來自中原,因歷史演變逐漸遷至梅州興寧,后遷至上坪、回龍村,再分居青云村,全村現以劉姓為最多,另外還有古姓、黃姓和陳姓等。青云村至今仍存30 多座古民居,這些古民居盡管保存狀況不盡相同,但仍能從時間上體現青云村的昔日風貌。其中400 年以上歷史的房屋有萬琛公祠,300 年以上的有元慶公、國貧樓、老圍里、圍龍下,200年以上的有恩榮第等 10座,其余多建于清朝后期和民國初期。

                說青云的房子,道青云的房子。在眾多古村落中,青云的房子卻算不上特色鮮明。林寨四角樓群聞名遐邇,連平大湖寨規模可觀,龍川大長沙村眾多碉樓,就算連平夏田村的九角樓,都能圈點出特色。而說到保存各個時期古民居現狀,和平水背村又堪稱“和平歷史的縮影”。廣東省當代文藝研究所主任譚運長卻認為,青云村建筑規模較大,雕刻精美技術較高,民居的歷史人文脈絡清晰,每座民居主人的各自關系也很明確。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進入上世紀80 年代,古民居結束了群居時代。隨著三年前最后一戶的搬離,古民居徹底無人居住,也加速了破敗、坍塌的進程。青云村村支書劉文常說,該村目前有大約10 座民居保存較好,它們大多建造于清代。而恩榮第、世榮第體現民居主人各自關系的歷史脈絡較清晰,具有代表性。

                據該村族譜記載,恩榮第建于清代,占地面積700 多平方米,屬于客家方形屋,造房者叫劉盛山。現立于青云村圍隴下劉屋前余坪邊的兩根石桅桿透露出劉盛山的個人信息,其中一塊石夾面刻 “大清道光廿六年仲冬吉旦”,另一塊面刻“乙巳恩科選恩貢士劉恩偉立邑庠升貢劉諱盛立”,表明恩榮第造房者劉盛山考取的功名是貢生。建于清代的世榮第,占地面積2000 多平方米,建造者劉學立是劉盛山侄孫,曾擔任清代武官。

                除了族譜記載的建房者各自關系,民居還能反映屋主在當時的地位。世榮第確實比恩榮第氣派。

                縱觀青云村現存的古民居,每座占地1500 平方米至5000 平方米不等,其建筑特點是用石料、泥磚、火磚筑墻體,青磚或沙灰地面。木材選用嚴格,且用量極多。天面均蓋青瓦,其中滴水口蓋琉璃瓦。民居廣泛使用石材制作石階、門框、窗戶和石柱、天井等。此外,就連門廊、廳堂也極為講究。譚運長認為,青云村古民居雕刻精美繁復,雕刻的花鳥魚蟲內容豐富,造型逼真工藝精湛。彩繪的壁畫和詩詞手法不僅富有傳統的歷史文化內涵,也極具藝術感染力。選用天然顏料裝飾,因此色彩鮮艷,歷經百年而不褪色。

          簡單的萬琛公祠

                任何客家古村的歷史變遷,可能都與某個大姓(宗族)關系密切。青云村的歷史源起,與一個叫劉萬琛的明朝人有關。“(劉萬琛)原住回龍村(距離青云村不遠),承祖父遺業,后移居下青坑(今青云村)建宗祠一座,前后左右余地甚闊,不得添造房屋。”這是該村族譜留給劉萬琛的寥寥數語。現在的劉氏后代,依然尊稱其為“萬琛公”。

                萬琛公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以飼養鴨子為生。明代的青云村人煙稀少,尚屬蠻荒之地,但這里的狹長山谷地形,氣候潮濕水草肥美,適合大規模養殖鴨子。偶然的機會,萬琛公來到青云開荒養殖,并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但養鴨子畢竟是賺錢的買賣,當地原住民古姓、黃姓和陳姓等的態度直接決定計劃的成敗。“萬琛公與人為善,他經常殺鴨子拿鴨蛋給村里人吃,和鄰居相處融洽,自然也就沒人為難他了。”劉文常說,養鴨子說到底也只是小農生產,所以萬琛公并沒有憑借養鴨子發家,并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人物。

                在劉文常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萬琛公祠。據悉,原建筑在“土改”時期被嚴重損毀,但主體尚存,后人便在此基礎上做了修復。記者發現,盡管是青云現存的最古老建筑,但與青云村其他民居相比,萬琛公祠面積不大且布局簡單。

                抬頭望去,房頂的橫梁不過幾條光禿禿的木頭,不見雕龍畫鳳,墻面也沒有裝飾過多的壁畫,整個建筑體現實用性。

                萬琛公雖然靠實干打拼出一份家業,但他仍告誡后世子孫恪守節儉不事張揚。雖然不少劉氏子孫后來非富即貴,但誰也不敢忘記祖宗的訓導。不少村民在萬琛公祠附近建房居住,還有人開起了小賣部,對寧靜的小山村而言,這里算是個公共場所,有些人氣。但萬琛公祠依舊保持它的相對獨立性,前后左右余地甚闊,并沒有添造房屋。

                萬琛公留給后人的是一種開拓精神,凝聚著勤勞樸實和與人為善。

          富村民與窮集體

                劉萬琛的一生并不榮耀,和功名、地位更沾不上邊,但這并沒有妨礙其身為劉氏先祖的地位。而類似 “ 富青云與窮青云”的故事,一直在當地傳誦。

                80 多歲的村民劉伯告訴記者,上世紀“土改”時,當時的青云村有80 多戶人家,有近50%的家庭被劃為地主。 “一個村有一半的地主,我當年也是地主成分。”說完,劉伯忍不住哈哈大笑,在老人看來,劃成地主給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但他覺得這說明青云村之前的富足。

                “我現在常說自己才20 歲,人生才剛開始。”劉伯的理解是,舊社會生活水平很低,吃不飽穿不暖,能活到 60 歲就算高壽,現在又趕上好日子,要從頭再活。其實,劉伯膝下有2 個兒子、4 個孫子,真可謂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但他并沒有閑著,每天清晨五點起床,沿著公路散步2 公里,之后就一門心思全泡在自己的6 畝魚塘上面。劉伯養魚不為出售賺錢,而是給在外工作的兒孫逢年過節回家準備的。

                青云村人才輩出,尤以清代和民國居多,多靠科舉、從政走出村莊。例如劉以亨在清代惠州學府考試中,被考官看中,在三千多考生中,被封為一品蓋習(武貢)。而民國時期參軍、從政者更不在少數。萬琛公或許只希望子孫在他開拓的樂土安靜生活,決然想不到后人能富貴榮華,但后人流淌著先祖血脈,優良傳統也得以繼承。

                劉文常告訴記者,青云村總人口 2600 多人,常住人口1400 多人,其余都外出務工求學。“由于沒有企業,村集體收入差不多全鎮最低,但村民生活比較富足。”劉文常說,村集體收入偏低,在很多項目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產權分散是瓶頸

                2009 年,當青云村參與評選“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的時候,適逢最后一戶人家搬離古民居。近5 年來,在搜集評選資料的同時,古民居卻在加速坍塌。此刻實施的搶救性工作顯得更為迫切。

                “以前評定專家說,‘不認識是草,認識是寶’,如果不是專家的考證,不僅我們村委會干部不懂,就連曾長住在古民居的人都對房子的歷史一知半解,更別說其他村民了。”劉文常笑道, “我之前也道不出個所以然來,現在我知道了,逢人就說我們村的三個特點,一是雕刻精美,二是現存古民居數量多,三是古民居規模比較大。”

                5 年坍塌,3 年搜集資料,到最后成為古村落。這個過程中,青云村不斷加大村民參與保護古民居的宣傳力度,增強村民文化保護意識。“本村鄉賢不多,可以吸納的外援就很少。目前為止,還沒有企業、開發公司表態參與,只能積極爭取資金,現階段以保護為主,而不是開發。”劉文常說,老房子不值錢也不會被拆除,也有村民自覺開始修復,但保護古民居又出現了新情況。

                記者了解到,建國后的“分房運動”將古民居分給眾多村民居住,整座民居的產權也分散到眾人手上,這對古民居開發和保護有一定影響。 “我們現在遇到的情況,主要不是資金缺乏,而是‘產權’分散的情況下,如何統一產權人的思想。”劉文常覺得,從同一座古民居分出去的家庭的經濟狀況不相一致,在籌集資金過程中很難確保公平。

                “我們村不少人祖輩是地主,農民在‘分房運動’中分到房,可能出現 ‘ 地主后代’與農民同住一屋的現象。最主要的問題還在于,對‘地主后代’來說,古民居盡管已經充公,他們也都有了新住房,但出于對祖先的強烈認同感,他們熱衷參與修復。而因分房得到產權的農民,古民居對他們已經沒有用了,不太愿意參與修復。”劉文常還是覺得,倒塌的古民居已經無法修復,但需要修復的房子必須克服一切困難修復。

                產權分散或影響古民居的開發和保護,是龍川縣副縣長李春輝一直關心的問題。他表示,產權是村民的私人財產,政府和村委會應該尊重村民意愿,通過宣傳來調動村民參與。“ 政府也要制定相應的措施,積極引導村民。”李春輝說。

                本報記者 周秦






          上一篇:省委第十巡視督導組到我市調研“三打兩建” 工作
          下一篇:今年高考考生可通過手機登錄“無線城市門戶”查分數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更多 >>

          熱度排行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案例展示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中国人观看的视频播放中文| 一级片在线视频| 欧美www在线观看| 公与秀婷厨房猛烈进出视频| 色综合久久综合中文小说| 国产免费黄色片| 黄在线观看www免费看|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幻女free性俄罗斯第一次摘花|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观看| 免费夜色污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偷v国产偷v国产|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国产| 国产午夜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日韩久久亚洲| 免费看黄a级毛片| 猛男猛女嘿咻视频网站| 午夜在线社区视频|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欧美|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 别揉我的胸~啊~嗯~| 男人边吃奶边摸下边的视频|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 亚洲成人app|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操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戍人视频fc2最近一周| 中文字幕国产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