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聞點評
本報7 月9 日報道:東源縣燈塔鎮和紫金縣上義鎮的近 300 戶蜂農遭遇蜂蜜銷售“ 尷尬”,近20 萬斤蜂蜜未能銷售出去。近日,本報攜手市翔豐國際酒店、威特廣告有限公司等熱心企業、市民共20 多人前往“采蜜”,幫助蜂農促銷。
點評:媒體幫助滯銷的農產品“吆喝促銷”已不是一兩次。類似事件引起的思考是:好產品不一定有好價格,好價格不一定有好市場;再好的產品,市場出了問題,后果也將不堪設想。從春蜜滯銷來看,問題就出在當地蜂農多年來養成了自產自銷的習慣,而且往年春蜜的暢銷也讓當地蜂農盲目樂觀。從表面上看,這只是某類農產品遭遇銷售難問題,實際上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如何引導農民適應市場,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問題。
本報7 月10 日消息:據市民反映,市區個別公交車和超市拒收一元硬幣。據調查,這是因為收銀員難以辨別硬幣真假。
點評:拒收硬幣這事有時還真不能怪公交車公司和超市,因為假硬幣不如假錢那么好辨識,收到了只能自認倒霉。在“李鬼”橫行的當下,如果沒有驗明假幣身份的機器,市民和企業難免會兩難。
本報7 月10 日報道:當你把垃圾扔進垃圾桶后,你知道它們到哪里去了嗎?記者在追尋生活垃圾去向的調查中發現,垃圾要經過多次分類處理后才會最終被送入填埋場,其間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點評:街道上設置的垃圾桶大多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但大多市民對此并不在意。要讓垃圾處理少一些環節,節省一些人力和物力,第一道關就需要每個市民主動參與,即在扔垃圾時注意分類。這樣一來,環衛部門也有了“分類回收”的基礎。
本報7 月11 日消息:東江中學的老師陳永歧到東源縣城一儲蓄分所取錢時,該儲蓄所營業員因為粗心多給了5 萬元。陳永歧發現后,主動打電話到該儲蓄所說明情況,退回多取的款項。
點評:陳永歧老師拾金不昧的精神是值得贊揚的,東江中學也將號召全校師生學習這種精神。不過,也有網友認為,光學習不獎勵其實并不利于弘揚“拾金不昧”這種精神。筆者對此表示贊同。事實上,今年2 月份,廣州市公安局就在起草《廣州市拾遺物品管理規定》時提出,失主領回失物時,可以自愿將遺失物品價值百分之十的金額獎勵給拾遺者。這是因為,若能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是對拾遺者本人的肯定和對拾金不昧這一美德的提倡和鼓勵,也會激勵更多人學習和效仿。古時就有“子路受而勸德”的說法,德國、日本等地民法中也有關于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對拾金不昧者給予物質獎勵,或許有助于更多的人從善。
欄目主持: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