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雙到”工作惠及貧困村 特色產業帶動農民致富
特色產業化的扶貧開發給我市貧困戶脫貧帶來了希望
今年是扶貧“雙到”工作的收官之年。過去兩年多,對口幫扶單位不僅給扶貧村鎮帶來了資金,還帶來了專家,把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傳到廣大貧困村鎮,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把有限的資金用在良種引進、基地建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培植和市場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上,推動扶貧“雙到”大發展、大躍進,成為我市扶貧“雙到”工作的亮點。連日來,記者深入扶貧村組,深切感受到產業化扶貧給農民增收帶來的可喜變化。
“雙到”品牌飛出“山窩窩”
7 月15 日,記者從龍川鶴市鎮雙到扶貧農產品加工園了解到,該加工園出產的“雙到”品牌的大米、土雞、土豬目前正逐步進入深圳市場,走上了深圳市民的餐桌。在工業園“雙到”品牌展廳,記者看到,無論是當地村民種的芋頭、花生、黃豆,還是圈養的土豬和土雞,只要經過相關質量檢驗后,都可以通過工業園這個平臺,使用“雙到”品牌銷往深圳等珠三角市場。
兩年多的“雙到”扶貧,我市一批品牌商標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除了龍川“雙到”品牌外,紫金“雙金茗”“雙紫薯”等品牌也備受關注。省農業廳掛鉤扶貧紫金龍窩羅洞村,堅持產業先行扶貧思路,幫扶成效日益呈現。目前,羅洞村已形成“茶有品牌,種制一條龍;薯上規模,全村齊參與” 的發展態勢。該村通過引進惠東甘香公司進行保價收購,激勵村民進行“稻——薯”水旱輪作,帶動村民種植紫羅蘭甘薯。2011 年種植面積220 畝產量50 多萬斤。今年合作社已和農民簽訂種植合同380 多畝,預計全年甘薯產量超100 萬斤,并已注冊了“雙紫薯”商標。
七成貧困村有特色產業
紫金縣龍窩鎮琴口村2009 年正式接受中山大學的對口幫扶。中山大學將琴口村的山區資源與自身的科技優勢相結合,發動村民種植蜜柚、靈芝和花卉等經濟作物。目前琴口村83 戶貧困戶已經全部種有紅肉蜜柚,全村共種植 24200 株,種植面積達440 畝,大部分紅肉蜜柚將于今年秋天實現掛果。據初步估計,光蜜柚種植這項今年就可為村民帶來約三四十萬元的收入。
市扶貧辦負責人介紹說,在 318 個省認定貧困村中,70%的村已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發展村級產業或特色產業,全市已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210 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950 家。全市有一半以上的在冊貧困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加入協會或合作組織等形式參與產業化經營。
奏響產業化扶貧最強音
市扶貧辦主要負責人介紹,產業化扶貧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途徑,要找準定位,選好路子,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戶打造可持續致富產業,從而打造貧困戶脫貧 “金飯碗”。
紫金龍窩鎮琴口村黨支部書記鄧慶珠深有感觸地說,中山大學的幫扶讓村民看到了收獲的希望。人大代表賴炳歡日前在視察我市“雙到”扶貧工作時建議,河源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探索符合欠發達地區扶貧的新途徑、新路子。
如何才能把這些產業打造成河源扶貧“名片”,奏響產業化扶貧最強音?市扶貧辦主要負責人說,涉農部門要通力協作,借力發展生態養殖、果蔬種植、鄉村旅游扶貧等產業,解決產業實施中面臨的各種難題。要通過現有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發展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的設施農業,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化扶貧示范樣板。還要充分利用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來“筑巢引鳳”,吸引外地企業安家落戶,打開市場局面,變農戶提籃小買賣闖市場為企業運營籌劃開拓市場。另外,要利用我市特有的綠色生態優勢,指導相關扶貧龍頭企業整合品牌,抱團發展,集體打造特色品牌,把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扶貧品牌優勢。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歐陽春霞 文/圖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