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有機肥 肉嫩汁多 皮薄籽少 雙江西瓜每年都不愁賣
看到今年西瓜豐收,瓜農喜上眉梢
如今,正是西瓜上市時節。7月23日,記者在東源縣雙江鎮看到,不少來自市區、惠州的瓜商絡繹不絕地趕到這里收購西瓜。當地瓜農說,今年的西瓜不僅收成好,價格也好,地頭收購價就達到每斤1.3元。
據了解,近幾年雙江西瓜銷路看好,價格也比較穩定,今年批發價每斤1.3 元更是達到歷史最高價。與我市一些農副產品滯銷相比,雙江西瓜為何能常盛不衰,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西瓜豐收不愁銷
對于具有近40 年種植歷史的雙江西瓜來說,槎城市民并不陌生。從以前的大紅西瓜,到現在的黑美人西瓜,雙江西瓜一直以肉嫩汁多、皮薄籽少備受市民喜愛。
黃仕鵬是雙江鎮數一數二的種瓜大戶,也是當地瓜農公認的種瓜“好把式”,講起技術來頭頭是道。他說,西瓜在瓜秧鋪滿地的時候要打頭,避免瘋長而影響結果。開花以后只留一兩個,其他的統統摘掉,否則營養分散,長不好,還要壓秧。對于嫁接育苗、設施栽培、間作套種、低畦栽培等新技術,他也是爛熟于心。為了保證西瓜質量,他從不濫施化肥,施的是雞糞和花生餅,所以種的西瓜外表鮮亮,味道鮮美,含糖量高,在市場上頗受消費者歡迎。
據介紹,目前雙江鎮有5 個村種瓜,分別是高陂、橋聯、橋頭、新田、雙江等村。這幾個村中,要數雙江村種植面積最多,超過100畝,最少的新田村面積有60 畝,全鎮西瓜種植面積將近500 畝。今年風調雨順,西瓜畝產達3500 斤左右,全鎮產量可達到875噸,按每斤 1.3元計算,產值可達227.5萬元。
品質獨特四方贊
據了解,西瓜在雙江鎮是個傳統產業,有近40 年的種植歷史。 1979 年就有人星星點點地種植, 1981 年,汕頭瓜農在雙江種植西瓜帶動了全鎮范圍內的西瓜種植。雙江鎮委委員、紀委書記黃偉芳對此記憶猶新。當年他負責征收全鎮農業特產稅,西瓜種植面積最盛時,每年7 月份,每天至少有20 輛東風大卡車來雙江拉西瓜。上世紀90 年代還打入了珠三角市場,一度在東莞、深圳設立雙江西瓜銷售專賣店。盡管受1998 年、1999 年洪水影響,西瓜種植面積一度下滑,但近幾年又慢慢發展起來。
據介紹,自種植西瓜以來,雙江很少為銷路發愁,現在規模不大,不出雙江就銷售一空。黃偉芳說,這與雙江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土壤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是分不開的,主要在于雙江西瓜甜。雙江西瓜為什么這么甜?有人曾經懷疑過,雙江西瓜是否在生長過程中注入了“糖激素”?省農科院專家為此揭開了謎底,主要是雙江位于庫區邊山清水秀,當地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其土壤氣候非常適宜西瓜生長,更重要的是雙江人勤勞樸實,種植的西瓜全部由土糞等有機肥培育,確保了西瓜的優良品質和獨特的口感。
當作產業做強做大
記者了解到,由于受1998 年、 1999 年洪水影響,雙江瓜農顆粒無收。2000 年,雙江西瓜種植面積嚴重下降,全鎮種植面積不超過 200 畝。不過,雙江鎮一直未斷過西瓜的種植,近幾年又發展到目前的近500 畝。近幾年,連平縣舉行蜜桃節帶動當地水蜜桃俏銷四方,雙江鎮領導班子對此很受啟發。黃偉芳分析說,這幾年雙江西瓜種植規模不大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土地流轉不暢,種植大戶想種沒有地,當地勞動力多數外出打工,剩下在家的種瓜也是賺點油鹽錢,很難擴大面積。
雙江鎮相關人士表示,下一步將把西瓜產業作為產業化調整的重頭戲來運作,把西瓜產業發展作為一項富農、惠農的重要措施來抓,政府、合作社、瓜農三方共同努力,多方合力,把這一產業做大做強。要利用現有種瓜的5 個村,向全鎮村組推廣種植西瓜。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朱軍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